《农夫与蛇》(第一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了解善良必须与智慧结合在一起。 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有了动植物的加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在文学世界中,动植物们也同样充当着重要角色。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含有蛇的成语。 (生答:蛇鼠一窝、蛇蝎心肠、佛口蛇心、毒蛇猛兽等) 我们看看这些成语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生答:贬义) 看来呀,蛇在咱们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是反面的。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两则寓言故事《农夫与蛇》,看看在西方文化中,蛇的角色是怎样的。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特点: a.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b.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c.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 d.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2.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3.《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三)、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mǐn)】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四)、文本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将字词标上拼音。 2、生齐读。 3、请学生复述故事。 要求:人物、时间、故事情节表述准确简洁。(“血的教训”需加重音) 4、学生默看课文,思考问题: 1)农夫、蛇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农夫:善良、愚昧 蛇:凶残、忘恩负义 2)故事结尾的“恶人”一词是否有误,为什么不是“恶蛇”? 蛇象征着一切本性难改的“恶人” 3)我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农夫说自己受到了“恶报”? 表现了农夫怎样的心理? 恶报体现了因果关系,表现了农夫对自己行为的后悔和对蛇的愤怒。 4)农夫需不需要为自己的死负责? 需要。因为他自己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将自己推到了危险边缘。 5)遇到“蛇”,我们该不该救? 不能因为外界影响,改变我们善良的本性,但善良须与智慧相结合, 不要因为善良而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五)、作业 续写“一天早晨,农夫的家门口出现了一条受伤的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0fd7fd312b3169a551a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