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谣言的形成与制止 作者:王丹 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6期 【摘要】日本核泄漏危机后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潮,本文简要分析了谣“盐”何以能惑众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制止类似谣言的建议。 【关键词】谣言 谣言成因 谣言制止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谣“盐”漫天飞。吃盐能防核辐射,核辐射污染海水会导致食盐供应紧张等信息疯传。凡此种种恐慌,民众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潮。 谣“盐”何以惑众?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可以发现社会心态存在非理性、盲从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的不公开、不对称有关。社会学家奥尔伯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谣言传播公式:公众认为信息越重要,同时信息越模糊不清,流言传播得就越快。由于民众对核辐射危害的恐慌,加上对核辐射防护知识的匮乏,从而引发了一场匪夷所思的抢盐风潮。 一、谣言的形成机制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等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①美国学者奥尔伯特(Allport,G.W.)、波斯特曼(Postman, L.)及其后来的研究者曾提出一个关于流言传播的基本假设:R≈I× a/c。其中,R指流言(Rumor)的泛滥程度,i指传闻对传谣者的重要程度(importance),a指传闻的模棱度(ambiguity),c指公众对传闻的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即:公众越认为重要的讯息,越感到模棱不清的讯息,传播得越快越广;而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则传闻的传播量越少。② 大概从2011年3月14开始,“隔岸观核”的民众的心态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由关注核泄露转变为担忧核辐射,此时官方及媒体关注的焦点仍然在核泄露本身,未能及时洞察及疏导民众的担忧,于是恐慌情绪逐渐在民众间酝酿发酵。在权威信息模糊滞后的情况下,民众由于缺乏预防核辐射的科学知识,加上联想到SARS时期的抢购风潮,以及去年“蒜”你狠、“豆”你玩等一系列涨价风潮,于是开始赶紧去抢盐。与以往不同,此次谣言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善意提醒,“未加思考就将信息复制转发给亲朋好友”。其影响也由通常的“言”变成了“行”,民众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哄抢行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群的这种反应现象是典型的“集合行为”。③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从集合行为的群体心理来看,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智的分析判断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④在这样的机制作用下,恐慌的情绪在人群中以异常的速度蔓延开来。 二、如何有效地制止谣言 1、权威信息要及早发布。谣言诞生于真相被遮蔽处,欲制止谣言则必须保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当日本核辐射等类似灾难发生后,关乎民众生命安全的权威信息若滞后,则极易产生信息空白,恐慌之下,流言不胫而走。欲消除谣言,则要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如果大众传媒反应迟钝,公众不能迅速从正常渠道得到信息,就会转而求证于其他的渠道,而这些不规范的渠道如小道消息,往往是谣言的源头。正确意见不去占领舆论领地,谣言就会去占领。由于传播中的首因效应,当谣言先于大众传媒的传播进入人们的认知领域,以后再纠正就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了。大众传媒只有在加强传播的时效性,对事件进行迅速反应时,才能在传播中抢占先机,夺取舆论制高点,有效防范各种谣言发生。 2、注重报道的科学性。日本核辐射危机后,恐慌心理在社会上蔓延,公众的理性需要及时得到梳理。针对抢盐风潮,媒体迅速行动,请专家辟谣、讲解核辐射防护知识,纠正了公众防辐射的误区。同时,盐业部门发布信息,保证食盐供给,有效地稳定了市场和人心。媒体担当了传播科学知识,培育公众科学精神的角色。从更长远角度看,平时注重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公信力的媒体,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才能有效地粉碎谣言。 3、利用现代传媒即时辟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谣言的传播方式趋于多样化。就目前来说,谣言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人际传播,这类传播只有当人与人发生联系和接触时才能发生,这是一种原始的、传统的传播方式;另一类是大众传播,人们在接受这类传播时,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能力条件。⑤此次谣言的传播载体多种多样,如手机短息、QQ、MSN等。这些通讯工具可以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将信息迅速而广泛的进行传播;其次,它无疑又是一种人际传播媒介,当我们接到一位熟识的朋友发来的信息的时候,对这一信息的信任程度和其所具有的说服力往往大大高于通过其他媒介传来的信息。这些新媒体在传播信息上的迅速和便捷,使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播到各个角落的广大受众,从而造成很大影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我们进行及时辟谣的时候,同样也离不开现代传媒这种最有利的方式。制止谣言的传播,必须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 4、谣言止于智者。1953年,克罗斯提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在这个公式中,克罗斯加入了公众批判能力的因素,他指出受众的批判能力也是影响谣言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众的批判能力越强,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⑥当一个不确定信息被自己接收到以后,第一反应应该是冷静判断而不是盲信盲从,试图去寻找该信息的来源,假如未果,那么请相信正常大众传媒的正式报道,不必恐慌。另外,平日多注意学习积累一些科学知识,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关键的时刻,一定要对信息加以理智的过滤和辨别,才能做出明智之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谣言止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智者。经过此番谣“盐”风潮,政府、媒体、公众各方都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①胡钰:《大众传播效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P105 ②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08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5、97、99 ④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27 ⑤江万秀等:《谣言透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157 ⑥李晖,《重大突发事件的谣言控制——以汶川5·12地震为例》[OL]www.sass.cn/skyopen.asp?newsid=7512&pp- ath=undefined-32k.aa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姚少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5d40f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