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基础知识 一、背景资料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简称SBCD)的课程改革思想对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部分下到了学校。 二、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活动。 所谓“校本”,指的是课程开发活动本身是由学校发起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它强调对学校以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特别是学校与校外专家的交流和合作。 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 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或选 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2、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3、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因地制宜;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差距; 4、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丰富我国的课程体系内容,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5、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两种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 项目-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目标-以开发全国共同、统一的方案为目标。-以开发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 参与人员-课程开发是学者专家的权责,只有校外的学者专家有权参与课程开发。-所有的课程利害关系的人士均有参与课程开发的权责。因此,学校成员与校外人士均可参与课程开发。 课程观-课程即书面的课程文件,是计划好的课程方案。-课程即教育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学生观-学生无个别差异,是被动的学习个体,课程可以在事前做好详细、完善的计划。-学生不但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因学生需要进行调整。 教师观-教师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职责就是依照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加以忠实的呈现。-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 六、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以“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为宗旨,以能否满足各类学习者的 不同要求为检验标准;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动态发展过程,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3、校本课程一定不要限制在“学校”之内。这里的“学校”二字,主要是指管理、计划与组织的权限,不为学校所限,一指内容与实施场所不为学校所限,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 生活、走向现代科技;二指施教者不为学校所限,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更要动员社 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所谓能者为师。 4、校本课程一定不要只强调学校行政权力,而要让教师、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开发建 设上来,在一定意义上实现让教师与学生教和学自己编写的教材。 5、建立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校本课程必须保证学生的选择 权力,必须允许学生选择与重新选择。 6.要注意经验的总结、积累与交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059c03c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