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校本课程 教育的核心、出发点都是育人,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充满快乐、富有爱心、充盈智慧和生存能力的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成为对社会、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而不是只有满脑子知识而没有善心、爱心和道德责任感的人。学科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课程”不仅仅指学科课程,而应包括德育课程、社会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在内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其中的校本课程在育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地方和学校特色开发和构建好校本课程,使课程资源变得丰富、鲜活、生动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开发和构建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及意义 教材编写组在编写教材时,虽力图融入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等,但无论教材编得多么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地区、所有学生学习。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增强的学生,教材明显带有很强的滞后性和单调性。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源头活水”引入育人环节和氛围中,将新鲜材料、地区的特色文化、自然资源、人文地理、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环境状况、学校文化等纳入到育人的“大课堂”中来,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延展与拓宽育人空间,让学科教材变得丰富、厚重和鲜活起来,使知识超越教材,使教学超越课堂,使教育超越传统,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能力的增强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学科教材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远离学生个体生活的课程,而校本课程是最接近学生、接近实际的活教材,是最有说服力、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由“师本位”向“生本位”转变的新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校本课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爱学校、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主动而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挖掘、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资源,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而且是弘扬乡土文化的需要,更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 1.开发校本课程是升华课程意识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现实问题,课程的适应性差。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特色及积极性,难以满足师生的需要,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不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此外,正如许多研究结果所表明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他们带有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他们对于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和自卑感,从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消除教育与生活、学 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实际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 新课程指出,“我们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要求“建立融合、开发、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能死肯教材,把书教“死”,而应升华课程意识,把书教“活”。 2.校本课程是打造幸福校园和幸福教育生活的需要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故乡”,学校理应成为学生向往和憧憬的生命栖息地,我们不能把学校搞成“文明的监狱”。严防死守式教育折射着教育的无能和无力,而最好的教育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孩子厌烦了校园,提到上学就头疼,想到学习就害怕,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心旷神怡,就能爽心悦目,让教室成为一列正在奔驰的“幸福号”列车,使孩子们在里面幸福地旅行,惬意地生活,应是我们的追求和方向。校本课程的开发能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向学生幸福地招手,让孩子浸泡在温馨、幸福的育人氛围里;能让孩子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成为演奏幸福生活篇章的主角,提高其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能重构校园生活质量管理体系,彰显教育的人文关怀,把幸福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能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让校园成为充盈温馨关怀的家园、弥漫文化芳香的乐园、流淌自然灵性的生态园;能让校园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游乐场、提升生命品质的发射地、增添生命能量的加油站;能让校园成为教师闪烁生命光环的天空、追寻专业成熟的领空、驾驶创造飞船的星空。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形成学校特色的明信片。它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生活的鲜活、生动和丰富的特质。这种充分体现社会生活内涵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提升能力和生命质量。 3.校本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科课程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生活处处是课堂,生活处处有德育,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德育如果割裂了与生活的联系,不关心人的日常生活,不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不关心真实的社会生活,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无力的。校本课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本土的、本校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耳闻目睹“触摸”得到的活生生的内容,从而增添了学科课程,使学科课程变得厚重。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特长,拓展学生的事业,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增强学习的信度和效度。 4.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人格此外,学校利用橱窗、电 子屏、警示板、宣传栏、家长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学校广泛开展“八星引路,人生导航”的每月一星的校园之星评比活动:“道德之星”“学习之星”“值周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才艺之星”“文明之星”,遍布校园、年级和班级,发现和肯定了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通过大型活动,拓展德育课程,丰富德育内容,践行“活动中求知,活动中育德,活动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追求“共性”与“个性”,实现“合格”与“特长”,构建起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让学生真正成为道德过程的主体,从而提高了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认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甚至是课程本身,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就自然联想到编教材、印教材和发教材。其实,这是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狭隘理解,甚至是一种误解。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本校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它们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本校的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校本知识和社区经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如果硬把这些乡土、校本知识和社区经验纳入到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课程范畴,就会破坏它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整体性,造成乡土、校本知识和社区经验生命力的丧失。 校本课程是学校建设开发和选用的课程指南,而不是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不能强行编写成文本。尤其是,以经济利益的驱动为特点、以开发校本课程的名义向学生摊派教材的情况,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应该坚决杜绝。 此外,我们要特别注重校本课程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不能漏洞百出,牵强附会。要注意开发和使用的度,要做到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而不能顾此失彼。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项工程,工程的伟大在于质量。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这个境界——孩子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愿校本课程能成为育人的一道道亮丽风景,在教育改革的沃土上焕发出熠熠光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70369fbe23482fb5da4c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