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在《冬吴相对论。印度式管理》这期节目里,梁东说,现在许多中国企业家遇到了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招一个学生进来,还没有毕业,他天天想的是总编的问题,企业家的问题,我们企业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天天跟你讲这些问题,你都快疯掉了。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实儒家的思想是希望大家都能在各自的角色上好好尽力。 梁先生说的有道理。这是我国社会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战略家,产量过高,供大于求,实际上绝大多数是“伪战略家”,空谈家,夸夸其谈者。我又一个得意门生,他上初中时,我是他班主任,他现在是一个房地产公司的副总。一次学生聚会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们公司前些日子招了一个员工,名牌大学毕业生,来公司没几天,不踏踏实实干本职工作,却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论述公司之管理及前景,说的一点不靠谱。我这个学生很失望,遂告诉人事部门:‘让他消失“。马上把他辞退了。现在一方面大学生失业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失业与用工荒并存。这种现象说明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现象严重。这些年轻的空谈家,他们空谈的勇气和言辞来自何方?一定是来自书本。他们是一些善于背书的人,而不是善于做事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空谈并无新意,不过是照搬背书的人,而不是善于做事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空谈并无新意,不过是照搬书本上的那些结论,因为书本谈论的往往是脱离具体情境的”宏大叙事”。他们也就养成了说大话空话的习惯。我在教育网站上也发现不少此类人物,还和他们发生过争论。他们说话口气都很大,动不动就是体制问题,一副安邦定国“为万世开太平”的样子。我并非反对普通人做战略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这都是很好的。但是第一,你最好有点新意,如果只是重复一些流行的豪言壮语或者牢骚埋怨,那就没多大趣味了。第二,你得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你的专业弄好,你不能只来虚的。我特别发现这些空谈家很少讨论具体案例,因为案例分析需要真本领,背书贴标签不顶事,容易露馅,于是他们就很谦虚地把这种“小事”派给别人了,领导嘛,领导就是布置任务,检查你干活没干活的。 这些空谈家的表现中明显有一股“官气”有一种“掌控全局,指挥四方”的心态,地位越高的人考虑的问题越宏观,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总是谈论宏观问题,也就暗示你级别不低,如此,即使爬不了多高,起码可以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俗话说得“解亏心”是也。今年报考公务员的比例是90:1,说明有大批学生自我感觉是当官的材料。中国的官员还不嫌多吗?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把这么多人培养成了官迷?值得反思。我还觉得此事与“文革”有关。在“文革”中,几乎人人都是“战略家”都在思考中国的命运,因为当时要求人人“关心国家大事”这种思路形成习惯,遗传下来,也会催生很多空谈家。在北京,我洗耳恭听过一些出租车司机谈论国际国内形势,你听他的口气,至少是局级以上。关心国家大事的风气当然也有优点,可以抵抗细碎和猥琐,而且人家出租车司机一边侃大山,一边还是老老实实开车,不会吧你送错了地方,这比地道的空谈家高明多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只在某种意义上正确,而真正想当将军的,未必每日都摆出一副将军的姿态,最不着调的是“嘴上的将军”吴伯凡在另一个地方说,他最不相信“怀才不遇”在信息交流入戏方便的今天,不可能有什么“怀才不遇”,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遇”应该首先考虑着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小就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这些常见的缺点,以免他们长大只有花拳绣腿。不过要注意,小孩子和年轻人总会比较爱吹牛,对此我们应该宽容和引导,不要轻易打击,不要太让他们难堪,我自己的经验是,最好的办法不是批评,也不是教诲,而是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不光是在考试中)检验自己到底有多大真本事“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 读后感:这个观点需要辩证的来看,我还不是完全同意王老师的观点。当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志大才疏,都是不可取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章中这些大学生也许是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罢了,而企业是只不过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员工,不是有很多企业的岗位本来只需要本科生就够了,结果却招了博士生。而国家大事,是每个公民应该去关心的,也是一种公民意识的体现,而如今的现实是,国家大事与庶民是无关的,而很多公共信息和媒体的报道都是在误导着民众,直接或者间接的在降低明智。当然从现阶段事实讲,包括国外的发达国家的政体都是精英治国,但是这个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到底什么是国家,我觉得光就这两个字就值得好好讨论一下子。而孩子们有一些空想和胡思乱想总比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是茫然要好吧。我到觉得这些有想法的人还是有救的,至少对事情还有兴趣,需要的是务实的学习和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包括,看书学习,很多时候都会遇到自相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需要一种辨析的思维,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至于官迷的现象,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陷阱”我们的官那官味不是一般的,很多官员都活在电视里面在。至于我等草民,茶余饭后,侃侃大山还是可以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观察和了解,加上自身的体验,还是会有自己的心得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说法很片面,我是不太支持的,按孔子的说法,那么我们的公民意识永远都不会具备了。所以即使是孔圣人的话也要警惕,两厢对比,很多时候,国学的东西也值得推敲。所以很多学者抵触儒家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发展变化的。 确实我们的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这个问题也广泛存在,我们这么多年学的东西,不能学以致用,难道不是更加值得有关部门的关注?我看很多时候是,是很多职能部门 “在其位,也不谋其政”反倒是旁人干着急!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是不是有不懂行的指挥懂行的人呢?这个更加普遍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0a9b1a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