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原文及注释

时间:2022-11-24 02:1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注释

丁零:古民族名,后称铁勒,又称回纥。丁零塞:丁零人所居边塞之地。唐初置丁零州,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此泛指西北边塞。垂拱二年(686),子昂从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诗当作于是时。 :远。

亭堠:望敌情的亭堡。摧兀:高峻貌。 暴骨:弃于原野的尸骨。

幕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区。幕通

汉甲:犹汉兵。汉高祖率兵三十万伐匈奴,被困于白登。见(史记高祖本纪》。汉武帝时,韩安国率兵三十万击匈奴,劳而无功。见《史记韩长孺传》。 :全诗校:“一作下。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赏析

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春,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同年四月,陈子昂怀着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从首句的苍苍丁零塞可知,它作于其年五月唐军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之后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近处的亭堠(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


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主将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由此可知,此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紧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的黄昏景色: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但见呼应,对比鲜明,激愤警切,发人深省。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在唐近三百年间数以千计的边塞诗中,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在写作上,这首五言古诗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见闻与感慨也结合得很自然紧密;语言质朴劲健,一扫齐梁浮艳之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0d0f14a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