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本相中的深层人性 ——读《老旦是一棵树》心得 语文组 董艳 中国农民最原始、最顽固的品性和方式渗透在我们的各个方面。 ----杨争光 人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本质、本性,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由于社会生活是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作为社会生活核心的人,更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体。因此一篇优秀的小说,其人物的性格也应该是丰富的,复杂的。 毫无疑问,在中国广袤的乡村世界里,数千年以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魂,像一个平面展开的不朽的泥土装置,在裸露的生存本相中有着深层的人性,这人性中有劣根性也有善根性。 但是过去许多作品中,描写农民的作品往往具有两种特征:一种是鲁迅式的,鲁迅笔下的农民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不可救药的,代表是阿Q,是祥林嫂,是润土,在他们身上看不出一点好的命运,兴许是上天赐予了他们太多的苦难,因而中国的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好的命运。中国启蒙知识分子找到了一个阿Q,此后中国农民的形象在他们那里就全定型在阿Q上了,农民在他们的文字中承受着屈辱的命运;第二种是沈从文式的,沈从文笔下的农民是纯真的,善良的,美好的,浪漫的。沈从文从湘西来,对于湘西这片故土有很深的眷恋情节,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寻求解脱,于是他想用湘西世界的农民性和汉文化的先进性对抗,他对湘西世界是美化的,在沈从文笔下,农民又多被浪漫化了(晚期沈从文对此有反思),后来这一条线索在汪曾祈那里得到了发展。汪的作品绝大多数也是美化乡土的,他把农民性写得太完美,看不到乡土性格中狰狞的一面。这两种代表,要不就是全盘的否定要不就是全面的肯定,这样结果就造成了作品人物形象的单一性,片面性,不能深刻而全面的揭示深藏着的人性。 然而《老旦是一棵树》中的农民形象却有着复杂,丰富的性格特征。主人公老旦有着农民的无聊、自私、愚昧、偏狭与暴力,虽然答应把两亩地的白菜当作买环环的代价,可是却不甘心这样就贡献出自己的辛勤劳动,就“掰开几片叶子,把手伸进去,抓住脆嫩的菜芯在里边胡揉乱捏了一阵”,“希望他的两亩白菜明 1 天就烂在地里,烂成一堆又一堆的臭泥,发出粪尿一样的气味”,希望以此来报复赵镇,可是最后却自食其果。这样的报复手段让人感觉可笑也可叹,笑老旦的无聊,叹老旦的自私,愚蠢。当老旦知道了自己的仇人赵镇和自己的媳妇环环有了不正常的关系后就马上请村长来调查奸情,并且逢人就说,而村里人因为对这事的好奇而对老旦热情款待时,更引发了老旦的久积在心底的热情,爆发了他浑身的精力。中国农民所固有的狭隘,好事的劣根性在此显露无疑。 然而在读这篇小说时,虽然会嘲笑老旦的愚昧无知,但却会为他对于复仇这件事情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打动。从小说一开始,老旦对于赵镇就有着一种莫名的敌意,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这股复仇的洪流慢慢蓄势、涨满,直到最后完全的爆发。其间,他想过各种各样的报复方式,向全体村民揭发赵镇,让大旦杀赵镇,挖赵家祖坟,最终他选了一个奇特的报复方式——站到对方的粪堆上,并誓言要在那上面扎根,“长成一棵树”让这仇恨永远伸展下去。姑且不论老旦的报复方式是愚蠢还是先进,在老旦的一连串报复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别的作家在中国农民身上所没有发现的更深层的东西,那是几千年厚重的中国文化所沉淀下来的一种顽强到底的坚韧和桀骜,是一个农民的生命底蕴的再现。 在这赤裸裸的生存本相中,杨争光勘探出了深层的人性,向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性格更为饱满的农民形象。这可以说是《老旦是一棵树》的最成功的地方。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ac6f9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