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格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诗格律 唐诗格律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 和平仄、 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故称为“格律诗”; 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 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 绝句亦称“截句”、“断句”。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 简称为五绝,七绝。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 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 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 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律诗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 外要求词性相对。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 相同的,叫“粘”。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 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这里所说的“四声”, 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 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 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 上声。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 长沙话、上海话。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 很好地体味到古代的入声字。 用(押)韵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之称。唐诗的用韵,依据隋朝末年陆法言所著的<<切 韵>>。“切韵”到了唐朝改为“唐韵”。“唐韵”共有 206 韵,但唐朝规定,有些韵可通用,所以 实际只有 112 韵。到了宋朝,“唐韵”改为“广韵”,又有几个韵同用,实际只剩下 108 韵(作 为宋代诗词押韵的标准)。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另外又合并了几个,于是只 剩下 106 韵,就是通常所说的“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诗常见的格式。 ⑴ 五 言 绝 句 A 式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诗例: 日 依 山 尽, 河 入 海 流。 穷 千 里 目, 上 一 层 楼。 白 黄 欲 更 (王之涣 《登 鹳雀楼》) B 式 仄 仄 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平仄 仄 仄 仄 仄平 平 诗例: 晚 意 不 适, 车 登 古 原。 阳 无 限 好, 是 近 黄 昏。 向 驱 夕 只 (李商隐 《登 乐游园》) C 式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鸣 筝 金 黍 柱,素 手 玉 房 前。欲 得周 郎 顾,时 时 误 拂 弦。 (李 端 《听 筝》) D 式 平 平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江 南 渌 水 多,顾 影 暂 通 流。落 日 秦 云 里, 山 高 奈 若 何。(李嘉佑 《白 鹭》) 七绝平仄格式 A 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下 江陵》) B 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 楼送辛渐》) C 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 南逢李龟年》) D 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对近体诗,有一种理论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所以我们可以把律诗看成是绝句 的叠加。 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绝 A 式的叠加;第二式就是五绝 C 式的叠加;第三式就 是五绝 B 式和 A 式的叠加。 五 律 第 一 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五 律 第 二 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诗例: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五 律 第 三 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七 律 第 一 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 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七 律 第 二 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七 律 第 三 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七 律 第 四 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092f3e580216fc700afd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