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完满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第一部分 文知 1、常用修辞方法:比 ; 人;夸 ;排比; 偶;引用; ;反 ;借代; 比;屡次;反 。 (1)比 :形象生 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用在 文中,能使抽象道理 得详尽,使高妙的道理 得浅 易 懂。例 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 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 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 ,房 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 人 (使事物拥有人的神 、 作、 言、心理等 ):其作用是 形象生 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 例 1:桃 、杏 、梨 、你不 我,我不 你,都开 了花赶趟儿。 (3)夸 : 揭穿事物的××本 ,烘托××气氛, 加 衬着力,引起 者的 烈共 。 例 1:白 三千丈, 愁似 个 。 例 2:她 没有端酒 ,就醉了。 (4)排比:可增 言的气 。 用来 理,可把道理 述得更 密、更透 ;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 得舒畅淋漓。例 1:漫漫 路, 有朝夕相 的 人,多少叮 ,多少呵 ,多少孝心, 多少无私。 (5) 偶: 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 构相同、意 称的一 短 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 或周边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 言 工整。形式上音 整 平均、 奏感 ,拥有音律美;内容上凝 集中,概括力 。 例 1: 皆秋景,山山唯落 。——王 《野望》 例 2:晴川 阳 ,芳草萋萋 洲。——崔 《黄 楼》 (6)引用: 明文、 叙文 :既增 了 服力,又使文章充 情画意,兴趣盎然。 在 文中,作 据能够增 言 服力,使 更加充足。 例 1:唐代 人李白曾 写道“ 家玉笛暗 声,散入春 洛城。 ” (7) :作用: ,引起人 注意,启 人 思虑。 用在一段的开 或 尾 ,除引起思虑外, 有承上启下的 渡作用; 用在 文中, 能使 深入, 脉 清楚。 例 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 —— 起 作用,增 必定 ( 否定 ) 气。 例 1:毛主席都是这样,我 有什么能够 傲的呢?例 2:“ 道不是我 公众 造了人 世界 ?” (9)借代:以 代繁,以 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尽、生 的收效 。 例 1:大胡子 凶神 煞地吼叫着。 例 2:不拿公众一 一 。例 3:黄 垂髫 (借指老人和少儿) ,并怡然自 。 ... .... .... (10) 比 :突出 其中某一 象的特点。 例 1:有的人活着,他已 死了;有的人死了,他 活着。 (11)屡次: 所 内容 (某种感情也许意思 ) 。 例 1:“希望着,希望着,⋯⋯” 了希望的迫切。 例 2:忧如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 三省 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 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 例 1:( 清国留学生 ) 也有解散 子, 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 ,如同小姑娘的 髻一般, 要将脖子扭几扭, 在 致 极了。 .. 2、常 写作方法、表 手法: 想、想像、象征 (托物言志 )、比 、 比、 托、反 、烘托、以小 大、借景抒情 (情况交融 )、伏笔和 、前后照 ( 呼 )、直接 ( 接 )描述、 抑 (欲 先抑、欲抑先 )。 (1)象征 (托物言志 ):通 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详尽植物、 物、物品等的一些特点,宛转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第一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 详尽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能够使文章更宛转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望深 之意。 (2) 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 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点。 (3) 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 立的两个方面作比 。 作用: 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点。 (4)借景抒情 :通 描述详尽生 的自然情况或生活 景,表达作者某种真 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况交融,使文章充 情画意。 (5)先抑后 :先否定或 低事物形象, 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 ,再 事物予以必定、褒 ,作用:突出 了事物 (人物 )的特点。 (6) 面 ( 接 )描述: 面烘托出 人物的××性格、 道德和技术, 使得文章 构更加集中 凑, 表达更 精 。 直接和 接描述方法 合运用,能够使被描述的人物或光景的特点更加 明、突出。 (7)伏笔和 :作用:内容前后照 ,情 合 。 (8)照 : 叙文:使文章 然一体,整体感 ,突出主 。 文 : 化×× 点。 散文:屡次地抒 ××感情,增加感情的深度。 (9) 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 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令人物形象更丰 ,性格更 明突出,情 再生 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 上, 造新形象的心理 程。 作用: 塑造形象、表 主 服 。使 者接受美的陶冶。 第二部分 叙文 一、常 叙事 索 1 、人物 索:人物的 感觉也许事迹 2 、物品 索:某一有特别意 的物品。 3 、感情 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 化。 4 、事件 索:中心事件 5、 索 6、地点 索 找 索: ①文章的 ②各段屡次出 的事物 ③文中 抒情的 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 化 ) ⑤某一人物的 感觉 作用:文章内容井井有条地 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 去脉。 二、 叙 序: 序;倒叙;插叙。 1、 叙:即依据事情的 生、 展和 局的 序写 ( 先后 )。 作用:使文章脉 清楚,有 有尾, 人 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 生的事情写在前面,尔后再按 序 行表达。 作用:防备平 直叙,增 文章的生 性,使文章引人入 。 3、插叙:在表达 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 的表达,插入相关的情 或事件,尔后再 原来的叙 述。 ( 比方:回 往事 ) 作用: 充、 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 (人物或事件 ) ,丰富了情 ,深入了主 。 三、人物的描述方法: 容颜; 言; 作;心理。 1、容颜 (肖像 )描述 [ 包括神 描述 ]( 描述人物容颜、衣着、神情、姿 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 ×× 境、 以及××心理状 、××思想性格等情况。 2、 言 ( )描述 3、 作 (行 )描述:形象生 地表 出人物的××心理 (心情 ) ,并反响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 。有 推 了情 的 展。 4、心理描述:形象生 地反响出人物的××思想,揭穿了人物的××性格也许××品 。 四、 境描述:自然 境描述和社会 境描述 自然 境 ( 描述自然景 如天气、季 、山川、湖海等自然光景 ):衬着×× 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感情、 示人物的××命运、推 故事情 的 展。 社会 境 ( 描述社会情况也许人物活 的 景和周 ( 室内 )的布局、 ):交代故事 生的×× 代背景,衬着× × 境气氛。 五、 的含 和作用(大体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下手) 1、品析修辞的生 性。如: “大自然的 言” 个 目运用 人、比 的修辞手法,生 形象、 切 趣,富饶 吸引力。 2 、点明主 ,揭穿文章中心主 。 3 、 置 念,引出下文,激 者 趣。 4 、起 索的作用 六、 叙文 开 句子 的作用 (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 结构上+ 内容上) 1 、开篇点×× ; 2、 全文; 3、引起下文, 下文××作 。 4 、 置 念,引起 者的 趣或思虑。 5、 下文××埋下伏笔 七、 叙文 中 句子 的作用 1 、承上启下的 渡作用; 2、段末起 作用; ( 上文;引出下文 ) 3 、 下文××埋下伏笔 4、 下文××情 作 5、推 了情 的 展 八、 叙文 尾句子 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 结构上+ 内容上) 1 、篇末点×× ; 2、 全文,深入××中心; 3、首尾呼 (前后照 ) ;4、点明××中心,升 主 ; 5、令人深思, 人启示, 人 得回味无 。 九、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 、衬着××气氛 2、烘托人物××性格 ( 感情 )3、点明××中心 (揭穿主旨 )4、突出××主 (深入中心 ) 十、 叙文的中情义思 1、找文章 ; 段中开 尾 的抒情 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马虎 起来,加以 合概括,然 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度等。 (特 是抒情散文中 )3、 可从 代背景下手解析。 4、从作者 人物或事物的 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 段意 ( 有 要中心句 行合适的 改 ) 。 (2) 概括法:例 1:( 叙的段落 ) 叙了 +××人 ( 或 位 )+×× ××地 + 何种情况下 +做×× + 果。 (注意原文 的是什么 ) 比方 2: (描述的段落 )描述了 +××光景 + ××特点。 比方 3:( 文 )运用×× 方法 (或 据 )+从××角度 (方面 )+ 了×× 点。比方 4:(抒情的段落 )抒 了怎么 的感情。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 些内容的短 合 合成句。 1 / 2 (完满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第三部分 小 一、小 三要素 1、人物 2、情 3、 境 (自然 境 /社会 境。 ) 情 : A 、初步:交代背景, 下文。 第五部分 一、怎 掌握 明 象的特点 A 、 目 B 、首段 二、 明方法分 和 志 明文 ) B、 展:刻画人物,反响性格。 C、高潮:表 矛盾,揭穿主 。 D 、 C、关 句 (比方:运用了 明方法的 句、中心句 局:深入主 ,留下思虑。 情 的 的作用:使小 得丰富、生 、曲折,能够 化人物性格、深入主 和增 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 叙、描述、 明、抒情、 。 A 、表达: 人物 和事物 展 化所作的交待、 述。 作用:能够把描述的各个方面 成一体,推 故事情 的 展,加深 者 人物、事件的理解。在 文中,作 事 据,用来 明 点。 例 1:他走了。 例 2:我 爬上了山。 B、描述 :用形象生 的 言 人物、事件和 境所作的详尽的描 与刻画。 作用:能 文学形象的详尽性生 性和可感性。 例 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 都花白了, 戴着大眼 。 例 2、我 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 探照灯的光 ,透 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 由某种媒介触 起来的主 感觉和思想感情,以 化某些情况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 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 烈的某种主 感情。起到衬着 境气氛, 人物性格品 ,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 者的共 ,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 (常常直抒胸臆,感情 烈 ): 例 1:《最后一 》中:啊,那些坏家伙,他 在 公所通告牌上的,原来就是 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 ! 例 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 在是太多,太多。例 3:祖国啊,母 !我 你,中国! 2、 接抒情 (借景抒情:通 光景描述,抒 感情。 ) 例 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我 上了 船, 走开 , 在一片宁静的好似 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 向 。 ——表 人物 快 的心情: “在我 眼前,天 忧若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 出来。 ”——表 人物无望、沮 的心情。 D、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 人物、事件表示自己的 度、感情和 价。 作用: 1、在 叙性文体中, 有两种方式:先叙后 和先 后叙。前者 解独到,令人深思,拥有启 性;后 者可使 者很快 入 将要表达的事物的思虑,引起 者 下文的注意。 2、 在散文中会 形象的特点或意 起 到画 点睛的作用。 3、 在 文中主若是 述 点。 E、 明:是 事物与事理 行的解 和介 。作用:使 者清楚理解地认识被 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 1:子是方的。 三、解析人物形象 1、解析人物的各种描述,正确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致使性格。 2、抓住人物之 的矛盾矛盾 (和 相 ),解析人物之 的 复 的关系。 第四部分 散文 ( 叙散文、抒情散文、 散文 ) 一、要掌握文章“ 索” 。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穿 旨、升 境地、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 性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 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 也 文章的 构起着支配 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 会作品的内涵。 散文就要 行由此及彼 一反三的想像、 想和 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交融在一起,丰富作品的境地和形象,填 文中的 构空 。 四、要领悟散文的境地。 境地,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 人的感情,通 生 的画面表 出来,达到情与物交融、意与景交 ,以 起 者的 想, 生 人的 收效。 1、融情于景,情况交融。 2、想象、 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落笔,以小 大。 4、 面表示。 五、要仔 品味散文的 言。 ( 从修辞方法也许 表达方式 解析) 1、从修辞手法上解析;(修辞的作用) 2、从 句在文中的作用; (点明中心、 深入主 、 前后照 、 画 点睛 ⋯⋯ ) 3、从用 、遣 正确 奇特妙 4、从作者描述的角度(听、 、嗅、味、触 ) 。5、从 含的真谛, 你的启示。 6、从 言 格上(自然美、宛转美、音 美、 情画意 ⋯⋯ ) 六、散文特点: “形” (资料 ) 散而“神” ( 中心 )不散 ”桌 2 / 2 分类 作用 (语言标记) 1 、 例子 :详尽真切地 了然事物的××特点。 (比方、比方、据 、比方⋯⋯, ) 2 、分 :条理清楚地 了然事物的××特点。 (有几 /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3 、打比方 :形象生 地 明 事物的××特点,增 了文章的兴趣性。 (像、忧如⋯⋯) 4 、列数字 :详尽而正确地 明 事物的××特点。 (数 ( 大写也是)确数、 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 ) 5 、作比 :突出 了被 明 象的××特点 (地位、影响等 )。 (也、而、相 于、 ⋯⋯) 6 、下定 : 明周密地揭穿了 明 象的本 和内涵,使 明更 密。 (⋯⋯是⋯⋯, 就是⋯⋯,叫⋯⋯。 ) 7 、列 表 :直 形象地 了然事物的××特点。 ( 配 表) 8 、引 用:用引用的方法 明事物的特点,增 服力,如引用古 文、 、俗 。 ( 是“引号” ) 9 、作 :用 平时的 言介 解 事物和事理的性 的特点。 10、摹状貌 : 事物的特点 /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 明更详尽生 形象 三、 明 序:空 序; 序; 序。 ⑴空 序:即是按事物空 构的 序来 明。如上下、 近、左右、内外、 西南北中等。 ⑵ 序:即依据事理 展 程的先此后介 某一事物的 明 序 。如从早到晚,从古到今等。 ⑶ 序:即依据事物或事理的内部 系及成人 事物的 程来安排 明 序。 A 、 分式:① —分;②分— ;③ —分— 。 B 、主要 →次要。 C、原因 → 果。 D、 象 → 本 。 E、性能 → 功用。 F、一般 → 特别。 G、整体 → 局部。 四、 明文 言的特点 1 、 明性 言的特点:正确、 密、科学 (科学小品:生 )。 2、典型 :限制性 可否 除及其作用。 (一般先答不能够 除) 如:更、大 、估 、常常、估 、大 、也 等体 了 明文 言的正确、 密、科学的特点。 五、 明文分 1 按 明 象分:事物 明文、事理 明文 ( 明事物原理也许使用方法等 ) 2 按 言特点分:平 性 明文、文 性 明文 (科学小品或知 小品 )( 言生 形象的 明文,多用描述 ) 第六部分 文 文的三要素: 点、 据和 ( 明的 点,确 的 据, 密的 ) 一、 点的特点:①正确② 明 点的方法: 1 、 2、文章开 3、 尾 4、中 : ①通 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 点 ② 性的 体 中心 点的句子 (比方:由此可 ;我 ; 之⋯⋯ ) ③先找出文章的 ,尔后依据 在文中找出屡次出 的 似的 断性的 ,合并同 ,最后 。注意: 点的句子必 是完满而 明的必定性的 断的句子。 二、 据 事 据 ( 如 事件、 史事 、 资料、详尽数字等 ) 理 据: (包括人 公 的原理、公式、定 、法 、 律、名言警句等。 ) 据的要点:××人 +怎么做 (与 点亲近相关的方面 )+ 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详尽的事 ,那是事 据。 三、 方法及其作用 例 (事例 )、引用 (道理 ) 、比 、 比 ( 正反 比 )。 1、例 法 ( 事 ):详尽典型而且充足地 了然某一 点。 2、引 法 ( 道理 ):引用了什么 了某一 点,使 拥有 服力。 3、 法 ( 道理 ):形象生 地 述了某一 点,使 理更平时易懂。 4、 比法 ( 道理 ):通 比,突出 了某一 点,使 理更 明。 四、解析 文的表达方式 1、 文中的 叙,常常概括性很 ,作用:用事 明某一 点或主 。 2、 文中 而有生 形象的描述,作用:更 明生 地 了然某一 点。 3、 中的抒情,会使 更有感染力,更众望所归。 五、 文的 言特点: 密、正确 六、 方式:立 和 七、 构:提出 ( 引 )—解析 (本 )—解决 (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2cc9fadc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