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业的发展

时间:2023-03-28 22:0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原始农业的发展



发达的耜耕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当时的人们使用大型磨光石刀、斧,垦辟耕地。他们又把磨得扁平的石耜加宽延长,钻孔装上木柄,用作主要的翻土工具。此外,还有改进了的骨耜和双齿木耒。

到龙山文化后期,又出现了用人拉的三角形石犁。各地还出土有各式的石锄、蚌锄和其它的耘田器,这是中耕锄草的农具,说明田间管理有了加强。在长江下游发现有水利灌溉的遗迹,这是适应稻作的特点,说明已经初步掌握水利和施肥的技术。收获工具也有比较显著的改进,在已有的半月形石刀和蚌刀的基础上,还将石刀不断加长,穿孔不断增多。 原始农业基本特征 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有:

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延伸阅读: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技术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下来。中国长江流域地区在唐宋以前的很长历史时期里也都保留了这种耕作方式,称为“畲田”。 宋人范成大在《劳畲耕·并序》中提到:“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始可艺。春种麦、豆作饼饵以度夏。秋则粟熟矣。”薛梦符在《杜诗分类集注》卷7中对于畲田有如此的解释,其曰:“荆楚多畲田,先纵火熂炉,候经雨下种,历三岁,土脉竭,不可复树艺,但生草木,复熂旁山。畲田,烧榛种田也。尔雅一岁曰菑,二岁曰新,三岁曰畲。易曰不菑畲。皆音余。余田凡三岁,不可复种,盖取余之意也。熂音饩,燹火烧草也。炉音户,火烧山界也。”可见,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山民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下种,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就等收获了。一般是二,三年之后,土肥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种植了,而不得不另行开辟。

原始的刀耕火种与之相类似,只不过工具更为简陋一些。据考古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原始农业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的。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所要面临的就是土地的选择。从中国南方从事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的情况来看,初期原始农业的土地都是选择在林地上,草地的开发是后来的事情。据


独龙族、怒族和佤族老人的追述,他们的祖先在使用石斧、竹刀进行耕种时,对大规模的原始森林无能为力,当时选择土地一般不是草地,而是选择森林的边沿、隙地或林木比较稀疏的林地进行砍种。这种说法在新安寨的苦聪人中得到证实。苦聪人在定居前本世纪五十年代刚刚由 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铁器虽已传进,但数量极少,仍以木质工具为主,他们就是选择在森林边缘或树林比较稀疏的地方耕种的。

为什么人们不选择草地而选择林地进行耕种呢?这是因为拔除草地上植被的地上部分虽然比较容易,但没有翻土工具的原始农人,却难以清除其纵横交错的地下根茎。而且草地不能提供足够的灰烬。这都对作物的生长极其不利。在斧斤还没有大量使用的洪荒时代,即使是林间隙地或边缘地带,也有较厚的腐殖黑土,人们又可以把灌木和小树砍倒,甚至可以把周围的枯枝败叶扒过来,晒干焚烧后再作肥料。这就决定了人们是选择林地而不是草地去作为土地。

选择什么样的林地作为耕地最为适宜呢?根据中国南方从事刀耕火种少数民族的经验,主要是依据林木的长势和种类,而不是土壤的质地。他们对于土壤的知识相当贫乏,但却能十分细致地区分各种不同的林地,并且懂得因地制宜地利用它们。他们较早地注意到地形的因素,懂得选择较平缓的、两面稍高,中间稍低,略成槽形的,或光照较长的地段,但很少注意土壤本身的因素,而上述地段一般也是水肥比较集中、林木比较丰茂的地方。他们选择地时也看“黑土层”的厚度,然而,所谓黑土层乃是树林里枯草败叶腐烂后堆积起来的疏松而发黑的土层,所以关键的仍然是林木的丰茂。

同样,决定什么地种什么庄稼也是根据树木,而不是根据土壤。如在独龙族地区,人们把林地划分为木林地、竹林地和竹木混合林地。在木林地中,生长“斯雷”和“斯莫”树的,宜种荞麦、小米和稗子,生长“尔芒”和“纠”树的,宜种玉米,在野生核桃树地上种芋头生长最好,而竹木混合林又以种玉米和小米为佳。竹林地也按竹子种类分为“日久垮”、“久爪”和“格鲁”等。“格鲁”是一种杆子细小的竹子,不如前两种竹林地砍烧后庄稼长得好,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他们又发现竹林地种黄豆后竹子长得不好。 根据怒族人的经验,最适宜做耕地的是生长水冬瓜树、“色达”树、小板栎树的木地。这些树生长迅速、枝繁叶茂,燃烧后灰烬多,并且“色达”树和小板栎树的林地以种旱稻最佳,长“色达”树、水冬瓜树的林地,以种玉米为宜,撒种天雄米苋菜也好。苦聪人则认为,生长“宾尼”、“怕楼”、“洋榆木”、“爱沙泥”、“素并”、“必卡”等树木的林地最适合种庄稼,而生长“厄努”、“木桨水”、“扎八克扎喀”等树木的林地,庄稼长不好。由此可见,区分不同的林地和树种,是从事刀耕火种的民族择地的主要依据。这种经验一直保留在

传统农业之中。《师旷占术》曰:“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禾善。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 《杂阴阳书》则将“五谷”和“五木”一一对应起来,有所谓:禾生于枣或杨,黍生于榆,大豆生于槐,小豆生于李,麻生于杨或荆,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7881e2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