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十七岁的故事 鲁迅的十七岁的故事 1898年的绍兴,青石巷里的荷花香满十里,17岁的鲁迅还在三味书屋里读线装书。 晚清的绍兴茶楼人声鼎沸,茶馆里的说书人熟悉明刻本的曲艺杂谈,清末的游仙小说,说着古代会稽的惊险故事,端着木制的黑碗,喝着琥珀色的老酒。私塾先生们捻着胡须写小楷,临摹碑刻,三月的落花在书案上招蜂引蝶。读完《三字经》、《千字文》,磨墨的书童们爬上树梢看闹市和石巷里的行人、茶客、穿着皂鞋的官差们,看阁楼里眉目清秀的女子十里红妆。清水色的屋脊,墨迹淋漓的原木、梁椽、屏风雕刻挡不住窗扇的玲珑秀气和石雕画栏古旧的情怀。远处的青山脚下,说书先生数着铜钱,吃着茴香豆,长长的衣衫沾满草木的青涩。 古代会稽的私塾,红地青花的瓷器摆在案几上,雕花的窗棂,纯蓝色的细瓷花瓶,镶嵌玉石或描红着绿的笔筒里插着孔雀翎、白羽和青竹笔。阳光透过洁白的素纸慢慢渗透到残余的文字里,墨汁和油彩浸渍着衣襟。清香的朱墨,柔软的竹帛,有豆荚和稻花的色泽。老先生手把手地教书童们念诵古书,一笔一画地描红,横折弯勾,点提撇捺,一寸见方的纸张上写满古旧的文字。书童们恭听先生圈点口哼,毕恭毕敬,散学之后却逼着老童生讲故事,唧唧喳喳不能罢休。 17岁的鲁迅还没有去江南水师学堂,他应该读过许多线装书,包括那些手抄本,明清的小说书。白墙乌瓦,黑白分明的绍兴,浓浓的酒,酸酸的菜,戴着小毡帽晒稻谷的农夫,穿长衫的读书人,撑着油纸伞拜访深石巷里的老中医的短工,在茶肆里侃着京城奇闻的食客,他们都曾经是鲁迅读过的那些线装书里的一个影子。薄似篾片的绿竹签,夹在线装书里,或者用莲子的梗叶做书简,清香诱人,书卷里莲子的清香溢满前厅后院。水泊之洲,土木院落,尺轨方寸,迷雾中乌黑的砖瓦沉在浮尘与渺茫的炊烟之中,世事如棋,南国的底蕴就杂陈在这粉墙黛瓦和水墨色的石巷之间。 晚清南国的地图上,分布着许多私塾,古朴的书院、祠堂、阁楼。青色的山体,河泽起起落落,错落的马头墙,粉白的风火墙,浸润着草木的腐朽味道与丹青意境。船儿悠悠地晃着,水声潺潺地响着。先生们孩子们在私塾里案几上描红、写生。私塾里读书的书童们,在春天的时候从油菜花丛中捉蝴蝶,在师傅的检视下读书写字,背诵古文。他们喜欢纸风筝,钓鱼虾,拥有细腻的情感和敏锐而又容易受伤的心。 江南的水车和水磨在唧唧喳喳地转动,时间在慢慢磨。大红的宅门,青色的屋瓦,黑色的墨线,书童们笔下的汉字骨节突出,秀气而不失锋芒。秋叶散落在庭院的水池里,古代的文字和稚嫩的.笔法竟然拥有如此新鲜的生命力。但是17岁的书童,还是水中的莲子,有着清秀可人的笔迹,他们不像乌篷船里的茶客和盐商那样世故,很难在茶水的寡淡中领会在如此众多的谵妄之语中有几分人情世故,几分奸猾刁钻。 嘉庆年间,绍兴的水路和稻花,飞过临街两扇石库台门,读书人喝着陈年的米酒,书房里行囊齐备,准备乘着乌篷船出门远行。绍兴地处丘陵山地和河网平原的衔接地带,水墨色的山脊横在船头,往来的渔船载着虾米和青豆,慢慢地摇着桨。群山裙连,书的清香与饮酒的寂寞在水路上肆意蔓延。船舱里搁置着油纸伞、青布衫、炊具、小人书。温润的气候,山晦暗的光和清淡的水色,花鸟的嬉戏与水性的刺绣是这些私塾里的书童们的旅伴。 私塾里的红草笺,稻花丛中的乌篷船,17岁的鲁迅寒衣单薄。鲁迅也许是在私塾外面的茶楼下听评书吧,叫天子、何首乌,煮熟了的豆荚,热腾腾的气息,吸引着放鹅、牧牛、摘罗汉豆的孩子们。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私塾的窗口里飘来状元红的酒香。酒当然是绍兴名酒状元红,善酿,香雪。老酒坛上面压着沙袋,坛旁搁着酒吊、漏斗和窜筒等舀酒、温酒工具,孩子们嗅着香气,嚼着青豆,偷偷地读些笔记小说,学先生的样子抹抹嘴,扑哧一笑。 少年的鲁迅,懂得绍兴黄酒里那种绵绵不绝的趣味,豆荚的香味,说书先生的嬉笑怒骂,私塾师傅的刁钻,民间艺人的憨厚与刻板。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ceb184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