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韦什么三绝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断。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宋欧阳修并作《极易童子问》,明确提出许多疑点,指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绝非一人之言"。以后,对十《易经》和《易传》的文学创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沦为学术界长久华沦的问题。许多人驳斥孔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而驳斥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般学者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于战国时代。《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手笔,《易经》、《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却难以否定。 《左传》、《国语》记述,春秋时期的人惹来《极易》吉凶论事,就存有二十余条,通在《极易》研习的人原产于周、鲁、卫、郑、晋、魏、秦各国,表明当时盛行《极易》学,学习者甚多,可能将还是一种时髦。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做为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孔子怎么会不学《极易》、不谈论《极易》呢?《史记·儒林本纪》还记述孔子的传《极易》系统。孔子传《极易》给鲁国商瞿,商瞿六世传至齐人田何。田何传东武人王子仲,王子仲录葘川人杨何,杨何又托付给魏人平度成、广川人孟但、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之南葘人主父偃。《汉书》把《史记》省略掉下来的中间四世补上,他们分别就是:东鲁桥庇子和正、江东{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坐(又并作淳于人光羽子乘坐)。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据廖名春考证,这些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二三子问》中,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读《周易》,而认真钻研《周易》,以致韦编三绝。还向学生传授过《周易》。传统说法,孔子作《十翼》,后人对《十翼》进行研究,发现与传统说法不一致之处,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书,不可能写"子曰"。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开始,孔子口讲,经几代传授,到战国中期,传《易》者写于竹帛,才真正成书。传《易》者采纳了孔子以来历代传《易》者的说法,整理成系统的《易传》,称孔子所传,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历代传《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写,就认为《易传》孔子无关,是不妥当的;相反,如果认为它是孔子所传,其中每一句话必定是孔子所写,也未必妥当。 韦编三绝 释义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韦编三绝 【读音】wéibiānsānjué 【表述】韦编:用甜牛皮绳把竹简编联出来;三:概数,则表示多次;绝:割断。编联竹简的皮绳割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刻苦。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含褒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同韵词】庄生梦蝶、女中豪杰、晚生后学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念《极易》,韦编三绝。”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就是以竹子为材料生产的,把竹子溃成一根根竹签,称作竹“珍”,用火研磨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太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稳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出来才最后成书,易于写作。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做“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做“绳编”,用甜牛皮绳编连的叫做“韦编”。像是《极易》这样厚实的书,当然就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甜牛皮绳编连出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691cb0fa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