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故事

时间:2023-03-27 23:00:4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韦编三绝的故事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他曾拜师于与他学识相差不远的老子为师,多次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据传他还曾拜七岁儿童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的人。

孔子优点无数,但其实他也有缺点。孔子不光彩的身世与少年时期上门去鲁国一贵族府上讨吃喝却被轰出府的受辱经历使他有了自卑感,而他的自卑感使得孔子在他爬上高位后用杀人的手段来巩固地位时变得专横、独断;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辞行时,老子赠给他的几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别人的缺点,为人有点自我的缺点;从历史记载中孔子繁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比较虚荣,比较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 虽然孔子的缺点有不少,但是那掩盖不了他的优点、他的成就,总而言之,孔子担得起圣人这个尊称。 圣人孔子

在春秋时期,基本上所有的书都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然后在上面写字。又是最多能写几十个的字,最少也有八九个字。要想写完一本书,就需要用到很多个竹简,在通过用一条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因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经过用它编篡起来的书就不容易散落。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不知道要用多少个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喜欢读老子的《易经》,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这本书完整的读了好几遍。他每次读的时候都会附注许多的内容,就这样翻开合上,不知道多少遍。通常以为,像孔子这样翻来合上,读来读去,那书的牛皮带了肯定也断了好几次。于是每当如此,就得换上一条新的皮条,就在将这本书完整的穿在一起。即便都读到这样的境地,孔子认为,再看几年,就可以完全的掌握这本书了。

因此,就出现了“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其中的“三”仅仅是个数量词,它是指当初孔子读《易经》这本书时,皮条断了很多次。通过孔子的这个故事也是为了向后世的人提倡孔子的读书精神,激励无数人要用功的学习。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一生中大概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至于孔子究竟是什么家?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他的教育工作,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关于他的祖先,曾是宋国的贵族,那时由于遭到遭难,迁居到鲁国。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他一生的教育全靠自己自读自修,好学的他还拜了好多个师傅,所以不论是礼仪还是音乐、射箭,他都是样样精通。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较多的贡献,年轻的他做过微不足道的芝麻小官,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当上了鲁国的宰相一职。可惜光景不长,由于政治上意见不统一,于是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近十年的时间才回到鲁国,埋头于讲学和正立古书籍。

他的思想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同时提倡“爱人”,要求统治者相亲相爱,爱惜民力。其次,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之后周朝就利用这“礼”的原则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在教育这方面,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推出私人讲学的风气。还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意义是极其大的。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30c4cebc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