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大地之歌》,《第九交响曲》,是马勒人生中最暗淡的时期,女儿夭折,本人诊断出心脏病,被强烈的“不得不说再见”的思想占领,孤独痛苦悲哀依恋,这两部作品被视为诀别之作。 理查施特劳斯 尼采的拥护者 《查拉图斯特拉》 视觉多于诗意 描写人物事物和故事情节十分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的程度 擅用技法:不协和音、多调性 雷斯比基《罗马》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杜卡《小巫师》 梅西安《鸟鸣集》 勋伯格《月迷彼埃罗》 巴托克《为弦乐器、打击乐器及钢片琴所写的音乐》 斯科特 乔普林 《枫叶拉格泰姆》 凯奇《4分33秒》无声音乐 序列音乐:将音乐的各项要素(称为参数)事先按数学的排列组合编成序列,再按此规定所创作的音乐。序列音乐的技法摒弃了传统音乐的各种结构因素(如主题、乐句、乐段、音乐逻辑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重要的作曲技法之一。 六人团:指二十世纪前期法国六位作曲家,即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塔勒费尔。初由法国音乐评论家科莱于1920年提出。六人共奉萨蒂为宗师,在创作上反对印象派捉摸不定的笔触,提倡简洁、鲜明的风格,并间有复古倾向。 与19世纪追求的:主观 夸张 暴风雨般的热情 图画般的色彩 对优美旋律和音色的追求 不同,20世纪音乐避免以上的追求 把传统的艺术价值做彻底的颠覆 把人的感情从音乐中驱逐出去 艺术家的视野比过去更宽广,音乐语言也脱离传统 20世纪音乐语言的变化: 旋律:通常是最重要的音乐要素,旋律在音乐作品中是至高无上的,按照传统音乐的规则,旋律的写作要有规范,如长短的关系,前后句的呼应关系(如莫扎特的小提琴)。旋律有明确的表情意义,可以唤起一种情绪。而20世纪,旋律,均匀性已经没有强调的必要了。他们的理想是按照发展的韵律一直向前,尽量减少对旋律的限制。常出现段落不清,琐碎不连贯的感觉,是随机发展的。一个旋律往往只要来一次就可以了,不用做过多的反复,带来多变的紧张感,如同文言文,简洁而不易懂。旋律不再是音乐最主要的要素。不流畅、不声乐化、缺少起伏、不呼应、无句逗、缺少规律。 调式:音乐中最基本的功能系统,地位不亚于旋律。传统的和声学就是建立在调式的基础上。调式是音乐的基石。现代音乐中调式不会固定,而会扩展调式,或者多调式,甚至无调式。扩展调式,充分利用十二平均,不再有一个主音,抹平了大小调之间的差异,留下的只有调的中心,从一个调的中心站转移到另一个调的中心十分敏捷,对接快速。多调式,在一段时间内有几个调在并列,从根本上脱离传统和声的基本原则。多调性音乐中的碰撞产生尖锐紧张打击性的效果。无调性是对传统完全的摧毁,革新者勋伯格,他宣布调性的概念已经过时无用了,反对主音的统治地位。他坚持认为只要调内的音属于一个中心,那么音乐就没有摆脱音阶概念的枷锁。 和声:19世纪中九和弦,最多有五个音。二十世纪继续加上去,形成六个以上音的结合,复合和弦。创作出来的和声有非常宽厚的音程,雄浑。用非调性的和声和弦创造出偶合性的和弦结构,随意性很大,音响效果不可预料。有不解决的不协和音,音乐可以表现的混杂、焦虑、混乱、疯狂。这样的音乐是紧张刺激不协和的。二十世纪的作曲家解放了不协和音,使不协和与协和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节奏:现代音乐的节奏的复杂程度是传统理论无法包容的。节奏不再是从乡村舞曲中获得,而是从城市、机器中获得,更有现代气息。打击性音响、无限变化可能的节奏,20世纪音乐放弃了传统的强弱模式,就想自由诗,自由多变琢磨不定,频繁变换,甚至没有小节线。在这样的节奏面前使人感到无所适从,紧张与不安。 表现主义音乐——心灵深处的镜子 代表作曲家:勋伯格、贝尔格、威伯恩(后2 为前1的学生) 三位代表人物都生于维也纳,因此表现主义又名新维也纳乐派。 表现主义最先出现在绘画、诗歌当中。 简约音乐:基本特征:重复 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节奏片段,有限的几个音不断反复。随着反复,旋律、节奏等逐渐变化。不变中求变,平淡中求新奇。 对序列音乐的反叛,具有催眠性质的音乐。 “让音乐像家具一样摆在那里” 代表人物:赖利,格拉斯,赖克。 电子音乐 广义: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而成的音乐,与传统乐器的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不同。 严格意义:作曲上用电子手段形成的音乐。 三个阶段:最初利用(留声机、磁带)——电子乐器(电子琴)——计算机音乐(编程) 施托克斯豪森《群》 偶然音乐 指作曲家在创作中将偶然性因素引入创造过程中或演奏过程中的音乐。又称机遇音乐,音乐中加入不确定因素。代表人物:凯奇 微分音音乐:微分音即比半音还要小的音程,把各音阶包含的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分成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a5eb10ed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