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群文阅读+现当代名家名句,如鲁迅、孙犁等人

时间:2023-03-20 14:3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单元研习任务、群文阅读 读背 【拓展延伸】(了解札记的概念及写作方法)

一、单元研习任务写作要求——学写札记

本专题对应教材“单元研习任务”中的任务三,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与艺术魅力,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运用精彩的语言塑造了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传达了深厚的思想意蕴,凸显了卓越的艺术价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缺少了文学语言的表现,这些文学形象恐怕也会逊色不少

概念特点: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心得或随笔记事等文字;也可以指记录读书时的心得,体会。

如何写札记:

札记最大特点是随意性强,可以短而不成文。它无须面面俱到,不必为立意煞费苦心,也不必为谋篇布局绞尽脑汁。 “某事触动了自己的某根神经,感情突然冲动,就可以把它记载下来。无头无尾,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札记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审美修养和语言功力。写札记应注意:

第一,写札记要求真求趣。写札记一般要避免正面去写大而繁的素材,应多选择那些偶发而又可以有所寄托的生活片断,寥寥几笔,造成一种情势,一种氛围,一种趣味。如《考场心得》的札记:你唯一知道时间的宝贵是在考试结束铃响起的那一刻。

第二,语言上要曲折跌宕,力忌平白。如江南园林,讲究匠心独运,廊要曲折,窗要借景,山水要搭配,竹木要掩映。 如《漫步台城》札记: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地方太挤了,而掩盖废墟的举动又太伪善了。这则札记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在人们常说的一层意思后转出更深的一层意思来。生活中灵性的顿悟在语言的承转之中放射出来,让人在一愣之后点头佩服,显得奇警脱俗。

第三,抓住生活的瞬间,从一个角度切入,用充满灵性的语言穿透生活的表象,对生活进行机智破译。 如:人有两种,我想,一种适合豢养,一种适合放牧。女子是脆弱的,而母亲却是坚强的。上面的札记告诉我们:悟性比记性更重要。

《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参考示例】

《包身工》: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体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具体表现为:

第一,报道内容是真实的。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是夏衍亲自深入上海东洋沙厂采访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的文中包身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带工老板对他们的压迫,都是真实的。如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述了

包身工的起床场景,这种形象的描写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她们过着非人般的生活。在关于早餐的描写时,作者将重点放在了三个环节,第一描写了饮食之差,包身工的粥是乡下人喂猪的食物,像浆糊一样稀薄,没有粥菜;二描写了饮食的少,负责擦地板与倒马桶的包身工忙完之后,食物都没有了,老板娘只将锅中残余的锅巴刮下来兑上水龙头的清水搅拌一下给她们吃;第三描写了生活条件的恶劣,在饭堂中仅有两条板凳,包身工一人一碗稀饭地涌过来,随便在角落中吃完了饭,以上种种的细节都说明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些描写为读者呈现了包身工生活的真实情境。揭示了资本家的虚伪面目。这些更增添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第二,大量采用文学的手法,是文章文学性的体现。 首先,典型形象的塑造,是文学类作品常用的文学手法芦柴棒、小福子等人物形象,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她们是千千万万个包身工中的一员,她们没有任何自由,每天不亮就要干活,工作强度惊人,承受着非人的压力,稍微有些失误或者稍稍偷偷懒,就会遭到毒打。尤其芦柴棒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融合千千万万个包身工悲惨遭遇后塑造成的文学典型。

其次,细节描写和场景描绘,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作者成功地运用电影艺术的一些手法和特点。如作品一开头,就是一系列生动的电影镜头: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叫喊,横七竖八地躺卧的包身工“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这些细节描写和场景描绘,不仅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行文的夹叙夹议,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在议论中运用反复、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愤恨

【时评精选】(整理主题评论素材,背诵划线句子)

围炉煮茶,是“复古范”还是“网红脸”

中式的装修、火红的炭炉、古朴的茶具、精致的茶点,三五好友围坐闲聊……随着气温渐渐降低,“围炉煮茶”正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某短视频平台上围炉煮茶话题播放量达4.8亿次。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围炉煮茶,乍看十分新颖,其实渊源有自。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煮茶的过程。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人们对这种形式并不陌生。在云南,“火塘烤茶”已经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在湖南等地,也有冬天烤炭火、烧煤炉的习惯,再摆上一些水果零食,家人朋友就能唠上好一会儿家常。这种形式也不止见于南方地区,在郁达夫的回忆中,“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活动一度是人们冬日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高楼大厦取代了平房宅院,燃气灶台取代了笼火烧煤,围炉煮茶才逐渐远离了生活舞台。

从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到走红网络的休闲方式,围炉煮茶的重新出圈,得益于煮茶带来的仪式感。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近年来,新中式茶饮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消费者

欢迎。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市场规模已达772.9亿元,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一边是市场火热,消费者趋之若鹜,另一边,行业内消费选择有限,传统茶室客单价高、品鉴门槛高,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快捷时尚的生活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炉煮茶的出现,既迎合了年轻人所需,又填补了市场空白,受到消费者欢迎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不同于传统的品茶,体验围炉煮茶的消费者,更多是奔着这种独特的体验古香古色的院子,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自己动手煮茶,品味“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的意境;茶盏空了又满,一杯杯茶水入口,“浇出胸中不语尘”……在这一方小院里年轻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休闲、社交需求,还能提供其他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创造出新的市场潮流;茶叶本身的甘苦优劣,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乘着走红的东风,更多商家支起茶摊。但在围炉煮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质疑也相伴而来。对于真正爱茶的人来说,围炉煮茶炭火火力不好控制,其实并不合适冲泡所有的茶叶。对于追求体验的人来说,并非所有的网红消费都能经得起一次实地体验的考察。经过第一波的“跟风”,在一篇篇“种草”笔记后,“拔草”“避雷”帖已相继涌现。不菲的价格、廉价的茶点、良莠不齐的茶叶、烤糊的红薯板栗……在现实的杯盘狼藉面前,所谓的“氛围感”“松弛感”难免有点失真当新鲜感过去,当滤镜被摘除,围炉煮茶这门生意如何才能做得长久,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新问题

在各种宣传造势下,网红娱乐一个接一个,但能否保持常青,必须接受时间的检验。消费者在一轮轮“种草”“拔草”中争相体验,节奏忙碌,玩乐下来,不比工作轻松。但回归到活动本身,在网友们晒出的围炉煮茶照片中,除了固定的火炉和茶壶,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就是同行的好友。或许,感受如何,关键并不在于流行什么娱乐项目,而在于体验的心境,与好友一起,煮茶也好,闲坐也罢,都自有一番趣味。

相关评论阅读:与欣赏戏曲等非遗不同,公众体验茶文化,有更多的亲身参与感,可通过重新赋予仪式感和社交元素,满足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休闲、社交需求,提供其他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近段时间,“围炉煮茶”成为休闲娱乐界的“网红”,正是切中了年轻人渴望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需求。事实也证明,类似用流行方式推广传统聚人气,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文化力,激活发展力,使得中国传统茶文化不再是“高岭之花”,而是在更年轻的群体中落地生根,成为一种与之相伴的日常饮品。无论如何创新,申遗的根本目的是“护遗”,保护的最好的方式则是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当然,茶文化的传承保护还需有关部门持续发力推进,在研究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绿色发展、活态传承、多元融合和强农惠农等方式,使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同时助力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推动茶文化及相关产业“走出去”,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

——新京报评论《年轻人围炉煮茶,也是传承保护舌尖上的“非遗”》

高二语文 1 (2) 2023/3/18/0:07:38 高二语文 2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a9a623a1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