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李白的精神世界——细读《行路难》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寻访李白的精神世界——细读《行路难》(其一) 作者:天一阁楼主 2008-07-28 15:40 星期一 晴 按:有时候的一个触点都令我兴奋不已。人体的通透在于心灵,尽管总是要挨到饥肠碌碌的时候想到食物,但这是“饥饿并快乐着”的状态,珍惜! 李白一生总是“剑不离身,身不离剑”。李白十五好剑术,仗剑漫游,诗越千仞。他常常是“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如果遇到酒酣或有感慨时,李白则更是“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而一旦醉酒,李白便是“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因为剑对李白来说,代表着他的精神和理想,寄托着他的抱负。 仗剑之外,酒又与李白一生结下不解之缘。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难得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酣饮放歌,陶醉于一种无拘无束,心怡飘然的风味中,将人世间的机诈之心,一扫而空。 然在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里,他竟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却“停杯投箸”,美味佳酿置于前而不顾,“拔剑”去愁愁更愁。李白年轻时的从政理想是“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他渴望“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天宝元年( 公元742 年) , 李白奉召入宫, 以为从此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此时的唐玄宗已无往日的励精图治, 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招李白进宫, 只是唐主附庸风雅、粉饰太平的荒诞之举。满腹经纶的诗人只是作为朝臣的点缀, 毫无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现实与理想形成激烈的冲突, 加之他与生俱来的傲岸和狂放的禀性, 使他轻易地得罪了皇亲国戚, 天宝三年( 公元744 年) , 被玄宗赐金放还。“本有济世志”,但壮志难酬的李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对案不能食,拔剑长叹息”。 可是,李白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济世安民、积极入世、建立功业”的儒家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崔大华先生认为:“从主导价值和根本立场来说,儒家是要求‘仕’的,也就是优先选择社会政治‘参与’,积极入世,热心改造不合理的社会政治现实。” 李白从年轻时即立下致君尧舜的雄心,出川游历,浪迹四方,为了达到济世生民的目的,广泛交游,到处干谒,渴望着能够伴君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正源于李白那强烈的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尽管仕途之路“冰塞川”和“雪满山”,济世安民的理想无从实现,李白仍然在艰难地“渡”和“登”。因为李白一生热望为国家建立功业,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他自许“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他政治抱负宏大,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渴望为国家建立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世路多艰,李白自然明了,一颗不安分的入世之心,又岂是困顿的现实所能束缚?李白的先哲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和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也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身怀恢宏的功业抱负、不安于现状李白又不满足于现实的李白,想到了“吕商幸遇周文王”和“伊尹被商汤重用”的故事,以此自我慰藉,这是李白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的体现,也是诗人自身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的真实写照。 李白的可贵在于其明知“仕路漫漫其多艰兮”,却义无反顾地写出“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志。歧路多在,行路艰险,当他迷茫不知所适之时,面向天宇发出“长风破浪”的铿锵之音,气贯长虹,势比天高。 《行路难》(其一)的文本解读到此似乎可以发出终了之音。如是,我们将丢失探访李白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一叶障目”的我们,显然忘却了文本细读的要义——不能掠过文本中任何一处隐秘的语言密码。李白毕竟是不同寻常人的“谪仙人”。李长之在《李白传》里说:“假如我们对道教只当作一种思想看,我也敢说从事的中国诗人没有李白受思想之支配受得这样厉害的。”李白常说他学道有三十年的历史,例如“学道三十春,自言羲和人,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称:“李白从小受道家及道教思想的影响,他‘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即是道家神仙方术一类的书。他先后在岷山、嵩山、隋州、齐州等地修过道,和元丹、元演、胡紫阳、盖寰、高尊师等‘结神仙交’,并在天宝三载(744)正式受‘道箓’。李白……吸取‘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的思想……”功成身退,归隐山林,访道求仙,纵情丘壑,啸傲风月,像庄子所说,“访广成”,“问大隗”,最后“使罔象掇玄珠于赤水,天不知其所如也”,这是古代士大夫的另一种境界,这也是李白所渴慕的。李白的《古风》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行路难》(其三):“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可见,李白的血液里流淌着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那么《行路难》(其一)中“功遂身退”的思想有无体现呢?请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太白全集》中,“沧海”这一意象多次出现。“沧海”除却“大海”这一意义之外,是否有其它之意?李白《怀仙歌》:“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来, 应攀玉树长相待。”李白《留别广陵诸公》:“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李白《沐浴子》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这些诗歌中的“沧海(浪)”,指沧海岛,是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北海仙岛。 据《海内十洲记•沧海岛》云:“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沧海也。”谓“济沧海”者,乃弃世归隐之意,离开人世,去和神仙打交道。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和高人贤士都在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出世思想之间出入,而李白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二者兼得的理想人生。李白对实现“功成身退”理想人生的晋代的谢青睐:谢安,由隐逸东山而奉诏入宫,居官期间又指挥了“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功成名就之后再度归隐。 李白的人生设计如他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所说:“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不论李白后期生活道路如何变化,思想如何发展,这个基本设计都没有改变,虽然有时是畸轻畸重的。当然,李白“济沧海”的核心与本质乃在对生命及自由的热爱,犹充满积极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3f142c444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