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瞬间——定格在阿利卡笔下的“真实”

时间:2022-09-04 20:0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永恒的瞬间——定格在阿利卡笔下的“真实”

作者:卢雅静

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11



一、源于最初的审美“真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格在阿利卡笔下的瞬间的“真实”,救过他的命。阿利卡13 岁时,他把亲眼所见的“真实”瞬间,用铅笔记录下来,因此自己从集中营中被解救出来。这些作品今天我们仍然能一睹其风采。《汤》《向逃犯射击》《强迫劳动》等。画风稚拙,却是那样的直白易懂。让我们如同亲临现场般地感受到了集中营的残酷,犹太人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在回到写实艺术之前,阿利卡很长时间痴迷于抽象艺术。受其好友贝克特的精神启迪,阿利卡的抽象艺术展览取得巨大成功。是当时欧洲前卫艺术的代表。直到遇到贾克梅蒂,贾克梅蒂反复给阿利卡讲述自己如何从抽象走到写实的道路上的历程及其原因。且讽刺阿利卡不懂抽象画:“你不应该抽象,这不适合你,你能实实在在的画,为什么不这么做呢?”贾克梅蒂一再的强调到艺术必须由“写生”而得之。阿利卡在看了卡拉瓦乔的作品后,自己逐渐顿悟:绘画的实质不在于记忆和重构,而在于观察。他觉得抽象艺术仅仅是在不停地重复相同的形式。他很困惑但毅然放弃已取得的地位和市场。阿利卡转变了画风重新回到了写实。

实际上,在阿利卡之后的写实艺术道路中抽象因素融合与其中并为他的写实绘画增添无限表现力。阿利卡说:“现代主义抽象派可使绘画从误解、偏见中解脱出来,所形成的幻想是:模仿的表现手法似乎已被遗忘……蒙德里安打扫了维米尔的房子,清除了里面的东西。蒙德里安关上了门,但也不把钥匙带着。”此后八年里,他通过一系列的素描写生来锻炼自己心、手、眼的协调能力及对瞬间真实情绪,如何观察,如何捕捉,题材主要是日常生活及朋友、家人的肖像。

二、追求情绪“真实”的永恒

贾克梅蒂说:“绘画艺术是一种观看的方式”。阿利卡也说:“绘画的实质是观察”。西安美院教师李建安评价阿利卡的现实艺术:“是一种源自观察的绘画” 作品《玛丽·凯瑟琳》中,人们对艺术家的直率表达感到无比震惊和恐惧。阿利卡的用色很薄,用笔手法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逸笔草草”但形体并不是不求形似的抽象,而是依然写实、真实。色彩干净、纯粹,只用固有色。单纯中见丰富,瞬间凝固而成永恒。从作品中我读到了艺术家的焦虑、不安。画中人物表情透出渴望,但浓眉紧锁,卷曲飘逸的丝丝长发在胸前的亮色三角领口的衬托下,一个四面回旋的深色区域。表达了对艺术赤忱的画家在面对历史难题,如何避免技术而艺术的去创作?感到不知何去何从的焦虑和不安情绪。

作品《着红色连衣裙的安妮》中,阿利卡的构图形式非同寻常。他以直角三角形的形式构图。画中女子上身挺立,姿势难以持久,阿利卡用笔急促,倾斜用笔。画面上是那样的充满着不稳定之感。构图特别且简洁极富有形式感。色彩上一如既往的固有色设色。红、黑、褐、肤色。画面仅存四中颜色,丝毫没有多余的着色。在作品里,阿利卡有意减弱了画面人物和物体的光源色,着重突出固有色,且注重留白。画面效果简洁明快、朴素含蓄。他的笔触交错,着意渲染,使画面呈现出透明感、一气呵成的快意之感,极具精妙气韵。

艺术家在作画时全身心投入,阿利卡说:“没有爱,我不能去画。”“没有好感,就不能达到形似,必须要喜欢我的模特儿。”阿利卡的绘画是对生活中细微情感的捕捉,是对艺术面对眼中之所见而产生的瞬间的、真实存在的情感的描绘。用心的体验生活,在视觉中找到真


实的瞬间并及时记录在笔下。看了阿利卡的画,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他回归到了自己最初对绘画的审美感觉上。他深信“真理是通过表现平常事物的特质,甚至借助于微不足道的平凡物品来获得的,如果画面内涵丰富,意图表现准确,就可以永远保留住时空的瞬息变迁,意义隽永深远”,阿利卡作画遵循其固定不变的原则,他在绘画时不用速写稿,也不用素描稿,甚至不在画布上预先勾轮廓线。总之从不打草稿,而是像中国画艺术家一样“白纸对青天”情随笔动,笔到之处乃是情之所至。对瞬间真实情感的敏锐捕捉。随着自己的感觉由随意的任意一“点”向外扩散。他坚守内心的最真,从不改变。面对创新阿利卡说“创新会变得陈腐,而独特性却是永恒的”。“难道我们已经……忘了绘画与素描的目的在于打动人而不在于给人知识?”他追求本真的纯粹性,追求绘画艺术的初衷。描绘情绪给人感动,而不是教给人知识。他说:“真正的艺术品仍然通过其直接效果回荡在每一个敏锐于视觉感受的,热诚的个体心中。只要它决定于一种内在的真理,这种品质上的效果就并非相对而是绝对的。正是这内在的真理拓展了主观的世界,而这些主观的世界又深化了客观的世界。它给了我们一杯水,可这杯水在夏尔丹之前并不存在;或者它借助几张彩色的剪纸给予我们一种情绪,它也不可能产生于马蒂斯之前。”

阿利卡坚持绘画的实质是观察,这种朴素而直率的观察本身就蕴含了原始的活力。空白的利用也是阿利卡画面趣味的一个重要特征。留白的缘由是来自于1950 年,他对意大利湿壁画的研究,从而使他领悟到了作画方法,以及留白的技巧。在他的作品里,留白与线条、形体、固有色的色块是一样的重要。它们不但“扮演”着亮部与空间的角色,还和其他因素一起决定一幅画面的形式构成因素,决定阿利卡所谓画面“气”的问题。意大利湿壁画创作过程中的局部作画方式,使他顿悟:“开始绘画创作就像听到电话铃声响一样要立刻做出反应。他的作品必须在当天完成,绝不把一件作品的创作工作拖到第二天,因为若有这种间隔,会使眼手之间配合的亲密感受丧失殆尽,无法保留住当时对被画对象认识的‘相似性’。用阿利卡的话来说,如果画面上体现的只是记忆,而不是创作时的感受,那简直是“欺哄和撒谎”。放弃想象和概括,而把思考渗透进观察当中“盯住……绝对的瞄准”,用色必须是严格的固有色,始终保持与实际的物象在色调上的一致。”“……部分原因在于使所有这些得以发生的那些动力,正如一个粉碎机,那些动力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视觉材料全部内化,一点点地将密度、强度、自发性、相对完美的笔触,一致性、真实性融为一体。这种动力频繁地触及我称之为“微形式”的隐性结构,成为风格之源。”这种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上的绘画,可以使艺术家在感知现实的同时进行思考,因此这种作画方式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和转瞬即逝性,在阿利卡看来其“ 成为了一种真正实验性活动”。阿利卡的作品里是视觉和情绪的双重表达,它既描述真实又创造“真实’的艺术语言。毋庸置疑阿利卡通过画面告诉我们纯视觉艺术对绘画母题的表现是无限的。

三、小结

阿利卡的写实艺术,是对眼睛所见的世界的一种片段的、瞬间的、真实的反应。他的艺术是即时的,要求艺术家充满激情,他意图记录当下的状态,以及瞬间的真实感。他的技艺精湛,准确地捕捉到了那个有着“真实”情感的,目之所及的瞬间,在他的笔下定格成为永恒。他将画面中的形象诗意化,而且开拓了写实绘画的新的表达方式的可能性。阿利卡虚无的、瞬时的、“真实”永恒,给我的启示是巨大的。严谨的写实形象同样可以具有某种抽象意味。我觉得阿利卡画面上感人的力量不仅来自于观察,而且来自于那超乎形之上的精神力量。有人说:“阿利卡的作品精妙轻灵、敏捷独特,可以说是西方的文人画”。

参考文献:

1]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编.07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师论文集[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9.

2]魏尚河.我的美术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1.




3]杜春生.中国人物画新思考[M].黄河出版社,2001.08.1

【卢雅静,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90110b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