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诗歌鉴赏指导 1224 110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 夏季的天气瞬息万变,刹那间乌云翻滚,像泼墨一样迅速扩散开来。远处还没有遮盖整个山顶,眼前却已经是大雨倾盆,又密又大的雨点像无数颗白色的珍珠在船上欢蹦乱跳。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了。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当时苏轼正在杭州做官。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位于断桥东少年宫广场西侧,傍湖而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又名看经楼、先得楼。五代时越王所建。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一湖胜景皆入眼底,“天容水色绿净,楼阁镜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黑云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未遮山:还没把群山遮住。遮:遮盖,掩盖。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白雨跳珠: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般挑落。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合称为“三苏”。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作品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望湖楼下西湖景色的喜悦之情怀。 “黑云翻墨未遮山”。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地四散开来,头上骤然黑云密布,令人战栗,令人恐慌,大雨就要来了。“未遮山”,写乌云的范围,是在告诉读者乌云乍起,尚且没有完全遮盖住整个山头。作品抓住乌云浓黑、蔓延迅速的特点,以泼洒翻腾的墨汁作比,形象,贴切。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雨跳珠”,突出了雨点之大,色泽之晶亮,有如千万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从天上倾泻下来;“乱入船”,没有规律,也没有次序,天空中落下的,湖水中溅起的,一股脑的窜上船舱,欢蹦乱跳,四处飞溅。“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望湖楼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卷地风来忽吹散”。“卷地”,突出了风来的突然,来得猛烈,风势又特别的大,呼天扯地地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忽吹散”,猛然间,湖面上雨消云散了。“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内涵也十分丰富,既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一句写的是望湖楼雨后的景象。一阵大风过后,瞬息之间雨过天晴,湖面风平浪息,呈现在眼前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雨,骤然停了;云,不知了去向;风,消失得无影无踪。刚才的一切好像全然不曾发生过。这就是西湖多变的夏天。 在写法上,诗人一方面抓住了云和雨的特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夏天云黑雨骤的喜人景象,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经历望湖楼景象的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诗人还抓住了夏季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望湖楼下西湖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象。从“黑云翻墨”到“白雨跳珠”,从“卷地方来”到风平浪静的“望湖楼下水如天”,都是西湖夏季天气多变的特点。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瞬息之间,令人经历了多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e9c41601f69e314232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