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诗人王维:做世界的旁观者 作者:南妹妹 来源:《艺术启蒙》 2018年第12期 我们认识王维,多是通过他颇富禅意的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在远处,我们好像可以看见山川青翠的颜色,走近看,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已经过去,花儿还在那儿开着,人来了,鸟儿却丝毫没有受到惊吓。读他的《画》,便如同画在眼前,怪不得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但实际上,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画家。尽管目前公认出自他手的画作还没有一幅能确定是他的真迹,但这对于我们这并不重要,因为我们真正关注的,是那画中如诗般的意境。 我们提起中国山水画时,一般不会马上想到雪景画,但“雪”偏偏是王维最喜欢描绘的意象之一。《长江积雪图》《雪溪图》《雪山行旅图》……当你试着去了解王维的人生,你也许就会明白他爱雪的原因了。 王维的一生经历了一次次的“失去”。他出生在贵族世家,家境殷实,生活美满。父亲教他诗文,母亲教他绘画和佛经,年幼的王维还继承了祖父的音乐基因,据说他第一次拿起乐器就可以弹奏,和莫扎特一样,都是极有音乐天赋的“神童”。 他先是经历了父亲的离世,但殷实的家境使他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二十几岁他就担任“太乐丞”,负责皇家音乐和舞蹈节目的排练。那时候的长安城,文化圈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个王维,他会弹琵琶,会写诗,也画得一手好画,是有品位的文人的代表。 然而,年轻时候的出类拔萃并没有带给王维好运。很快,他因为遭人妒忌受到诬陷,被贬谪到山东一个地方看管粮库。期间,王维的妻子遭遇难产,他同时失去了妻子和孩子,此后他终生未娶。 失去挚爱之后的王维,无论在他的诗中还是画中,“空”这个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真是清新又寂寥! 王维尝试着回到朝廷施展自己的才华,但这一次他所追求的理想,与初入官场时不同了,尤其是当他看到李林甫取代自己最敬重的张九龄做了丞相之后,更是心灰意冷。四十岁那年,王维又接连失去了他生命中的三位挚友——崔希逸、孟浩然、张九龄。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开始看透一切,真正成为“诗佛”。 于是他买下了诗人宋之问的山庄,从此过起了隐居生活。 他写下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下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下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每一个字都能让人感受到他心绪的平静。 他画下了万里长江上的积雪,画雪后的溪流、栈道与小屋。一片白茫茫中,王维逐渐从一个生活的参与者,变成了旁观者。他闲来抒发内心情感的寥寥几笔,对于中国艺术史来说,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风尚,他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那么“文人画”又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带有人文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 王维的人生,简直就是《红楼梦》里的《好了歌》的真实写照:“陋室空堂,当年笏(hù)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而结局,同样是一片大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王维爱雪,他画雪,是因为雪也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哪怕太阳出来、冰雪消融,它也能变成云、变成雨,然后落下,变成湖、变成海,直到转年的今日,它再次变成雪,再次落在这里。 而现在的我们再打开王维的画卷时,也仿佛能看见他邀请我们到雪溪畔汲泉,到空山赏月,在白雪皑皑的远村小憩,在温暖的窗前看到一朵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513b7a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