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与亲戚、熟人、朋友往来,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解决问题也较容易;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感到孤独与寂寞。因此,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对人的个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学会交往,首先必须明白人为什么要交往。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总是希望有人与他(她)进行交流,从而摆脱孤独与寂寞;希望参与具体活动,希望加入某一群体,并为之所接纳,从而获得归属感。这样,快乐时有人与你分享,痛苦时有人为你分担,迷惘时有人给你指点,困难时有人给你援助,忧伤时有人来安慰你,气馁时有人来鼓励你。通过交往,人们能够寻求心灵的沟通,能够寻找感情的寄托。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伙伴,并与之一同玩耍、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些年龄或成熟水平相仿的伙伴称为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同伴交往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有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的一天中与同伴交往的情境高达299个。 同伴接纳与否关键在于相互作用 。 由于同伴的能力相当、地位平等,属于一种水平关系,因此从同伴那里,个体可以得到关于自身能力的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表现是优于还是差于其他人。在同伴群体中,个体的社交地位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非常受欢迎,有的非常不受欢迎,有的地位一般。心理学上用同伴接纳来表示个体被同辈群体接纳喜欢的程度,它反映了个体同伴关系的好坏。 影响个体同伴接纳的因素很多,如个体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名字等。以儿童为例,以往的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往往缺乏攻击性、外表吸引人、能坚持交往、愿意分享,被拒绝的儿童常常有许多破坏行为和不当行为、极度活跃、说话过多、有许多单独活动。被忽视的儿童一般很害羞、不敢自我表现、攻击少、逃避单向交往。同样,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在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体现,如越小的儿童越看重外部特征,越大的儿童越看重个性特点。 心理理解能力影响同伴关系 为什么有些人受到同伴的欢迎,而有些人则遭到同伴的拒绝呢?除了以上这些个体特征外,笔者还发现,学生自身的心理理解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什么是心理理解能力?通俗地讲,每个人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内在心理层面归因时,都具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式,这是心理理解能力的核心内容。不同个体的心理理解能力有所不同。一项对中小学生历时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推测他人心理是否准确、推测他人是有意还是无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个体在同伴中的被接纳地位。 研究者给中小学生呈现一些同伴交往情境。情境中,主体遭到了同伴的拒绝,如“同伴没有来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或“同伴没有借给自己一本书”,请中小学生从心理层面进行原因解释。结果发现,一些中小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到同伴拒绝,是由于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而这些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遭到同伴拒绝。另有一些中小学生认为,同伴的拒绝是由于碰巧有事等客观原因。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提名为受拒绝的个体。这一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的理解会影响同伴对他们的接纳。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训练被同伴拒绝的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从而改善其同伴关系。 而中小学生自身、教师和家长在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面对同伴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失败的情境时,一定要采取积极、理解的心态,而不是盲目以为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从而进一步采取消极的交往行为,最终导致自己被同伴拒绝排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教师应尽力理解、帮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对同伴关系较差的学生要努力帮助寻找原因并对症下药、积极处理,改善其他同学对该类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家长而言,无论孩子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要抱以理解、关怀和支持的态度,只要坚持不放弃,提供相应的帮助,孩子一定会走出被动的心理态势,拥有更为愉快的同伴交往经历。 交往之间应注意与同学的交流: 一、要真诚地关心同伴。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是人的一种正常需要。当一个学生感到周围的同学对他十分关心时,他心中便会有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就会充满自信和快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学生既然受了别人的关心,他也同样会关心别人,这样相互之间就容易有一种友好、亲密的关系了。真诚地关心同学要热情,当同伴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就要尽己所有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关心和体贴。当然,真诚地关心同学还要无私,尽可能避免给同伴出难题。 二、要宽容地对待同伴。宽容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性格特征,它表现为一个人对别人宽厚、有气量,不计小隙,能宽容异见。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同伴之间难免有被人误解,被人嫉妒和被人背后议论之类疙疙瘩瘩的事情发生。我们必须宽容别人,礼让别人。 三、要诚恳地对待同伴。希望得到别人赞扬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赞扬别人也并非是件难事,因为每个人多少总有些值得赞扬之处,重要的是要诚心地赞扬别人。 四、要主动与同伴交往。人际关系是在“互动”中发生联系和变化的。人际关系要密切,彼此的交往是前提。交往水平高,人际关系就越容易密切,反之亦然。因此,在生活之余,不妨主动地找同伴谈心,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这都可以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作戏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6e7e43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