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全章分析与《浮力》整节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 2、理解某些材料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沉浮性等),并根据这些性质分类,将性质与用途相联系。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拉力、浮力等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沉与浮》全章与《浮力》全节作如下分析: 一、《沉与浮》全章分析 第一节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感官理解,打下基础) 知识点: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无关 科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第二节 沉浮与什么因素相关(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知识点:同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大,在水中越易下沉;同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小越易下沉。 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三节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对前一节实验结论的应用) 知识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相关 科学方法:实验法 第四节 造一艘小船(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融入科学史,联系实际,让学生更易理解) 知识点: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或者改变所用的材料增加小船的装载量 科学方法:科学抽象 第五节 浮力 (教学重点。引入概念,抽象理解) 知识点:理解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科学方法:科学抽象、实验探究 第六节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进一步理解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知识点: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物体下沉的原因是因为重力大于浮力。 科学方法:比照实验法 第七节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难点。知识拓展,意识到液体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物体的沉浮) 知识点: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沉,有的浮。 理解人们能在死海上漂浮的原理 科学方法:观察法、比照实验法 第八节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液体的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知识点:马铃薯在轻的液体中会沉下去,在重的液体中漂浮。 相同体积的物体轻重不一样。 理解比重计的原理 科学方法:观察法、探究实验 从全章的知识结构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由具体实际到抽象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融入了科学史,又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对浮力产生多视角的理解,表达了科学探究精神,达到了课标的要求。是对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这个章的具体知识延伸,也为学生对力的学习添上丰满的一笔。 二、《浮力》整节分析 本节知识点: 1、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浮力 2、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的关系 与其他小节的联系: 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对物体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这个知识点有了初步的理解,有了感官上的理解。 在这个节的学习中,将用实验数据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引入浮力这个名词,为后两节讨论浮力与液体的轻重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之间的联系: 感受浮力(感性理解,具体实际,是前提、基础,引起学生兴趣)→ 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探究,理性理解)→ 得出结论,本节知识点(泡沫塑料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越大,收到的浮力越大)→ 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进一步理解浮力大小与排开水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记忆深刻) 本节内容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实践上升到抽象理解,表达了科学探究精神,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科学内容: 物体在水中收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相关,排开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学生的疑难问题: 在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中,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到浮力,滑轮的使用。 教学目标: 1、知道浮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2、学会分析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3、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教学重点: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拉力;滑轮的原理与使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8612c0bb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