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总理说“前事不忘,后事之事” 温家宝总理和已故总理周恩来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勤政爱民,所以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的古文造诣都很深,在讲话时常会引用一两句古代名句。例如他们都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一》,据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地形较好的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于是智伯采用水攻的办法,把晋阳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胜利后的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辞官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 从此,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一句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1972年9月,周恩来在欢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的宴会上,首次引用中国这句古训。周恩来在致词中说:“自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周恩来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旨在希望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从那段惨痛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保证中日两国永远和平友好相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常是警醒自己或自己人的,含有语重心长的意味。但把它用在侵略者的后代身上,似乎“温柔”了一些。日本法西斯的屡次侵华战争,1895年的甲午战争,1931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不仅仅是“事”或“事变”,而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战争,“旅顺屠城”、“南京大屠杀”等等日军的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一系列大屠杀的反人类罪行,用“前事”二字概括,显然力度不够,也缺乏明确的所指。而所谓“后事之师”,与其用心良苦地规劝侵略者的后代从侵华战争的“前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再发动侵略战争,不如丢掉幻想,增强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使任何潜在的侵略者都不敢对中国妄动心机。 同样是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温家宝总理就用的很到位。温总理于今年11月23日在中国科技大会上,作了《让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演讲,他说近代以来中国错过了四次发展的机遇,“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康熙61年、乾隆60年,加上中间雍正13年,一共134年,当时的清王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尊,以至发展到发布“禁海令”,关上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对于国外的科技发明,称之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由于满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麻木无睹,错失良机。第二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洋务派发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但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对近代科学技术认识的肤浅终告失败,使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由于军阀混战及外敌入侵,使中国失去了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机遇。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学技术基础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又失去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使我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已经有所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温总理在这里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非常帖切,用在我们自己人身上,“前事”就是我们中国四次错过发展机遇之事,因而告诫我们要吸取教训,“再也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真是恰到好处。从周总理到温总理在各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可以看出,温总理的古文功底,似乎比周总理要深厚一些。 江西 程少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609d2e0e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