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9.18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9月18日,是一个令中国人痛彻心扉的日子。84年前,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亡惨状。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一年年国土沦丧,一声声大众的嗟伤。倭寇铁蹄践踏我中华沃土,张学良将军悲愤的写下“极目长城东眺望,山河依旧主人非”的诗句。翻开中国近代史,一桩桩,一幕幕,满眼都是屈辱。121年前,1894年9月17日大清“北洋水师”与倭寇舰队激战中,“致远舰”弹药用尽,且舰体负伤,于是,邓世昌亲自操舰,撞向倭寇的先锋舰吉野。官兵们穿着被烈火硝烟烧焦熏黑的衣服,跪在甲板的一侧,向他们无限依恋的故土告别。可惜,致远舰舰体伤势过重,操作不便,被倭寇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志未酬,为国捐躯。 今天,站在这里的我们心中都有一团火。这团火,很珍贵。它代表着爱,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脚下站着的这片土地。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中最珍贵的,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凌驾与一切感情之上,是一种纽带,是一种号令。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和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同样,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该只表现在赞美与歌颂上,而应该表现在对祖国的鞭策与期盼上。当屈原被流放江南,最后怀着未实现理想的悲愤与痛苦自沉汨罗时,那种巨大的失落感将他吞噬;当闻一多满怀希望回到故土,却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时,他失望了,但并没有绝望;当柏杨写出《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时,并不表示他对待祖国的态度是鄙夷的,恰恰相反,他只是希望国民不要被一些言论冲昏头脑,要清醒地、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祖国。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人,一名三中人,你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尽到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文化。文化是实现一切爱国报国行为的基础,拥有文化,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不会在没弄清楚状况之前发表一些实为幼稚的观点,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好文化,我们便要知道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现在的我们,还无力去实现报效祖国的宏愿,我们需要等待,等待拥有足够资本的那一天。厚积而薄发,是我们的态度,也是我们的选择。 第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往往是一个你习以为常的动作便决定了别人对你的印象与看法。那些在国外公共场合里格外醒目的中文标语便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第三,拥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当然,信念也有正确和错误、伟大和渺小之分。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海伦?凯勒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cce0c7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