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小时候的随笔:芦柴吹子

时间:2022-12-07 10:31: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回忆小时候的随笔:芦柴吹子

店铺:我们儿时的芦柴吹子,为什么进不了如今小孩的世界里?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芦柴吹子》。

文学大师汪曾祺曾在《冬天》一文里这样描述: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我有幸与汪老在一座城市,说到芦柴,其实它还有另外一种功用——制作芦柴吹子。

行走在高邮农村老家的鱼塘埂边,总会看到一株株纤影——芦柴。嫩绿叶片随风摇曳,交头接耳。倘若让你徒手用一片嫩叶做只能发出响声的“哨子”,没有一定的功底,恐怕难能如愿。

我们江苏里下河地区的人称这种“哨子”叫做“芦柴吹子”。简单易作,在我们童年,人人都会。根据制作水平的高低,发出的声音也粗细不一。急躁的初学者,一般要碰壁多次才能领悟到里面的“玄机”。

一日,女儿随我到农村老家走走转转。路过一处鱼塘,恰好被成片的芦柴林吸引,在风的吹拂下,咯吱作响。停留了几步,剥了一片柴叶,我放在手中来回折叠几道,衔入嘴边,“嘟、嘟”的哨声顷刻间响彻鱼塘上空。女儿倍感好奇,不屑一顾,顺手照做,反反复复出了不少力气,就是整不出声音来。

其实,做芦柴吹子,十分简单。首先,柴叶的选择很重要,尽量选择纤细而平整,中间没有裂痕的。如果叶片选择不好,自然会影响发音效果。其次,制作时,叶子的折叠跨度不宜太大,均匀恰当,逐步形成吹子口端扁,末端圆的造型。最后,制作成功后,进行试吹时,吹子两端要通而可观,哨口处上下张口不宜过大,大很难发出声音,即便发出声音给人的也是粗犷之感。

经过我一番指点,女儿似乎开窍。吹出声后,一阵欣喜若狂。奔跑在庄台上,到处吹个不停,像似向全村老老小小展示一门绝技。


假期临近,很多孩子宁愿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一坐就是半天,也不愿走出家门透透空气。家长回来,脸色自然难看。“你看你,一点自觉性都没有,整日围着电视、电脑转?”“我不看电视,去哪儿玩?!”

一声声反驳,家长顿然,无言以对。那到底有没有地方玩?答案是肯定的。我想不是因为他们笨拙,而是我们家长陪伴小孩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公众号:壹品小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c6e105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