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征 作者:张爱国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7年第29期 课文导入 自古以来,作家都钟爱于描写景物,很多景物也借作家們的生花妙笔而得以流传并广为后人所知晓称颂,《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峡》中,郦道元选取了极富特征的典型景物,以浑厚的文笔和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三峡的壮丽山水,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通过形态各异的静物和动物,寥寥数笔,写出了“古来共谈”的“山川之美”,表现了娱情山水的隐者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也同样以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了至美至丽的月光与竹影,表现出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富春江一带清新淡雅、特征鲜明的山川美景,流露出鄙弃功名利禄和爱慕大自然的高洁志趣。 以上四文,作家们均紧抓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言简意赅,情景交融,给人美的体验。 技法点睛 描写景物是作文中常见的,景物描写要抓住特征: 1.抓住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 不同的景物,特征不同。田野的自然、园林的精雕、花草树木的荣枯、江河的清浊缓急、山的高矮险峻……写作时,要善于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加以辨别和区分。 不同的时间(季节)、不同的地域,景物不同,特征自然也不同。“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春天的景物特征,“夏雨倾盆”表现的是夏天的景物特征,“秋风萧瑟”表现的是秋天的景物特征,“朔风凌厉”表现的是冬天的景物特征;北方的平原旷野、南方的绵延山峦、乡村的稻田麦田、城市的高楼大厦……写作时,要根据所处的时空,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出鲜明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季节)的不同特征。 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不同的特征,一天中的早晚、一年里的四季也各不相同。《三峡》中,作者抓住了夏天的水急、春冬的水清来写,特征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抓住景物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 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征。拿雪来说,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江南的雪则“滋润美艳之至”。生长在乡村和城市的树也各有特点,乡村的树自然狂野;城市的树则整齐优雅。《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文中,都写到了山的高峻,但由于地域不同,作者们描写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险、有的美、有的有气势;都写到了水,由于地域不同,水的清浊缓急也不尽相同。 即便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因为景物所处的位置和观察者的视角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竹柏的月下倒影和《与朱元思书》中仰观的“横柯”,特征就不一样。 4.通过不同的感官和修辞等来表现景物的不同特征。 景物都是通过不同的感官来表现的,适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文中,作者们通过视觉,分别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流见底”“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等,表现水的清澈的特征,从而体现水美;听觉方面,三文中也分别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鸟乱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等,通过这些听觉,烘托出山谷静谧幽美的典型特征。还有,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又赋予了景物别致的情态。另外,动静结合、远近交错,也对表现景物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描写景物时,我们要注意区别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特征,要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方面去表现景物的特征,这样描写出来的景物就会形象生动,给人美的感受。当然,这些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排他的,而是相互穿插、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的。 误区警示 1.观察不细,或没有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景物的特征都是通过细致观察而得来的。有些同学写作时想当然,描写那些自己并没有细心观察,甚至根本就没有见过的景物。这样的景物要么没有特征,千篇一律,要么不真实,写了等于没写。记住,写景绝对离不开平时的细心观察。 2.为写景而写景。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通常是为了抒情。没有情的景是没有意义的。景中可以没有人的身影,但一定要有人的情感。上面所提到的几篇古文,有的并没有写到人,但作者的情感却都分明地表现在其中。记住,情景交融是写景作文的一个重要要求。 3.景物单调,写法单一。 一处风景,往往由众多景物构成。描写这处风景时,要注意从不同的景物入手,从而表现其特征。有的同学写山时,只写山,连山上的树木、流水都不写,这样还怎么能写好这座山?或者写山时只写山上岩石、树木的颜色,而不知道调动多种感官去写山的声响、气味等,这样也同样写不好这座山。记住,要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写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d20227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