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迷雾遮望眼拨开浮云见天日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莫让迷雾遮望眼拨开浮云见天日 摘要: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探索,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政治材料式论述题的命题日趋成熟。这种题型以材料(或情景)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趋势。它熔知识、能力、觉悟于一炉,集重点、难点、热点于一体,显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灵活性,能有效地克服考生死记硬背、猜题押题的现象。本文就对政治学科材料题的分析和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政治学科;材料题;分析;教学策略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探索,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政治材料式论述题的命题日趋成熟。这种题型以材料(或情景)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趋势。它熔知识、能力、觉悟于一炉,集重点、难点、热点于一体,显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灵活性,能有效地克服考生死记硬背、猜题押题的现象。 《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明确从记忆、理解、运用三个能力层次对高考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提出了思想政治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对运用的解释是: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和预测。分析说明成因并解决问题。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政治材料式论述题考查的就是这种能力。 一、政治材料题的分析 1.政治材料题的特点 以2014年文综40题为例说明一下: 40.(32分) 材料二: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战略决策后,各级政府按照“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的要求,投入人力物力展开了“五水共治”攻坚战。企业家、学者、居民、志愿者纷纷献计献策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 材料三:从再生造纸起家的B集团,遵循国家产业导向,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污水污泥处理及相关产业上。十年来投入10多亿资金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术和配套设备,破解了污泥干化处置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B集团不仅经济效益良好,而且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得到社会认可。 (2)运用公司经营与发展知识,简述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3)面对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根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的有关知识,阐述公民在“五水共治”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材料字数不多,短小精悍,200多字,包含的信息量大,从它的材料背景和设问中我们不难发现: 1.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核心考点。如“公司经营与发展”的知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又如41题的“意识能动作用”。而这三个考点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中设定的能力层次为“理解层次”,是历年命题的密集区。这些试题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运用基础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达到了高考的目标“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2.关注时政热点,强调学以致用。试题背景材料紧密联系浙江省的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力求用当前国家、社会个人生活中富有意义的事件来呈现问题发生的情境,富有地方特色,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社会问题,将理论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它熔知识、能力、觉悟于一炉,集重点、难点、热点于一体,显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灵活性。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探索,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政治材料式论述题的命题日趋成熟。这种题型,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多等特点,又成为制约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的瓶颈。因此,在教学复习中,有必要专门研究分析这种题型的特点及审题和解题方法,使考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二、政治材料题的教学措施 1.广积粮,夯基础 从2013年到2014年的浙江文综政治材料题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考查的是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立统一的观点”、“文化与综合国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相关知识,学生在答卷中要把这些知识准确描述出来才能获得考分,识记不准确是不可能给分的。 这要求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以浙江省的高考考纲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指导,回归教材,以本为本,夯实基础,强化记忆,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巩固、梳理,构建知识体系。一轮复习,基础为王。只有手中有“粮”,胸有成竹,才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拓思维,提能力 一是审设问,明确考查的知识点、题型、题目的指向与要求。如2013年41(1)设问中有对知识点的明确要求“文化与综合国力”,是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中的“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相关知识,如果考生用其他知识作答则无效。 题型是“意义”类,作答时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原则来组织答案,做到条理清晰、书写规范。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阐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这提示考生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是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提炼与设问有关的有效信息。这需要考生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如2014年40题,要紧紧抓住材料中“B集团华丽转身”的各个做法。 三是定答案,做到知识与材料信息的有机结合。如何做到这一步,需要考生进行比较分析,即对先前得到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弄清楚理论知识与材料信息的关系。如书本知识“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与材料中的B集团“遵循国家产业导向,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的内在联系。答案的组织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审”——“读”——“定”这一过程,既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原理运用能力的考查,又强调对学生的“动脑”思维、“动手”表达能力及辨析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而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应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养成正确的解析思路和规范的答题习惯。 3.规范答题,善于“挤”分 高考评卷是一项任务很重的工作,除了要保证评卷质量外,评卷速度对评卷任务的完成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是一个星期就要完成,1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要评一份试卷。为了提高评卷效率,评卷老师在阅卷中往往只看要点,尤其是看一些关键词,有则得分,无则丢分。如果一些考生答得啰啰嗦嗦,拉拉杂杂,就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你可能不太懂,从而影响到考生的得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培养考生良好的规范的书写习惯。答案要点化,叙事有条理,字迹清楚卷面整洁,都会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打的分值也会有一分左右的浮动。答案的书写最忌讳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序号,涂涂改改,前言不搭后语。同时也要注意字的大小,字太大会越位书写,扫描不进去作无用功;字太小,阅卷老师看不清楚会影响得分。考生应学会从方方面面的细节中学会“挤”分,提高自己的得分率。 三、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我虽然取得不少心得,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材料题分析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在二轮政治材料题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错题讲评不作灌输重自省。让学生重新审题,剖析错因。师生一同倾听,一起争论,在自主反思的过程中,查找审题的漏点、盲点,弄清自己到底忽略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来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2.习题讲评不赶进度重效率。让学生参与错题讲评,谈谈对题目、知识的理解,以学生的速度决定教学进度。要知道,参加高考的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的“懂”代替不了学生的“不懂”,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才会运用,才会下次不再出错。教师如果不想再抱怨讲了几遍甚至是几十遍之后,学生仍然做错同样的练习,那就需要“因生施教”,放慢节奏,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自主进行逻辑推理,自主剖析错因,自主反思归纳知识。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工出细活”。 3.习题讲评不仅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且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习题讲解中,让学生按“审”——“读”——“定”三环节进行解题,强调正确思维的养成,形成正确的解题习惯。这样,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试题的题型特点、答题模式。 4.不仅让学生练题,而且要让参与编题。每周开设一节“追踪时政”的课,可以让学生收集当地当时或国内国际的时政资料,压缩成200字左右、符合政治材料题要求的短文,提炼信息,从不同角度出题,感受试题呈现过程。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养成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在关注生活的过程中主动地联想课本中的知识点并能自觉地加以分析说明。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学校3221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fce9d354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