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说》的中心论点 韩语,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风格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抒情文善于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说理文,针对时弊,积习而发。感情强烈,文气充足,逻辑严密。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下《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可以体会韩愈的说理文的风格。 《师说》一文可以说是说理文的典范,是作者写给李蟠的一篇赠言。在这篇赠言中,作者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而我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要倡导从师的风尚,就是说应该恢复师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从一下两个方面看出来。 一、从韩愈提出问题的针对性来看,韩愈生活的时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一种鄙视教师、嘲笑从师的不良风气。士大夫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如何底下,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看不起老师。不但自己不从师学习,还反对像韩愈这样公然从师的人。作者对这样的不良风尚是苟同还是反对呢?答案肯定是反对的。既然是反对的,那他要树立的观点自然就是“要倡导从师的风尚”。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士大夫不是想“从师”而找不到老师,而是根本就不想“从师”。所以韩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跟他们讲明要从师的道理,如果这一问题没解决,怎样去从师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了。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句正是讲选择老师的标准的。所以这句是方法,而不是观点。 再看一看第二段的开头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嗟乎”这一声惋惜、慨叹,就已叹出了作者的观点。作者为古人的从师风尚没有流传下来而感到惋惜。从这里看出作者还是要谈从师风尚的问题,而不是谈怎样去择师的问题。 二、从逻辑推理过程来看,第一自然段的推理是比较严密的。老师的职能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所以古之学者没有不经过从师而成为学者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呢?因为人人都有惑。那么,人又怎样去从师呢?回答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个推理过程可以表示为如下:(因为师能解惑)凡有惑应从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人都有惑。所以,人都应从师。从结论上可以看出作者是要阐明要恢复师道的道理的。 另外,还可从文章的论证方法上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文章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首先从反面指出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是错误的,阐明从师的重要性,然后从正面对孔子、李蟠从师的言行进行赞扬,给予肯定。这一反一正正好是“要倡导从师风尚”这一中心论点。 所以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讲的是从师的标准,而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论点应是“要倡导从师的风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499ff031b765ce050814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