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作品看鲁迅的女性观3

时间:2022-03-19 15:0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鲁迅的作品看女性的悲剧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巨人,始终探索着中国民众的解放之路,毕生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和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他将妇女解放作为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内容,以妇女解放为反封建的突破口,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最深刻的批判。他以犀利的笔锋,独特的视角,深入揭示了中国妇女生存和蜕变的艰难,积极探究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思索着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妇女的生存困境,揭示他对女性悲剧的态度,探讨他创作中对女性摆脱悲剧命运出路的思索的历程。

Luxun being the giant of china new modern culture,he always search for the liberate road of Chinas people and womens future so as to exprore the liberate road.He put the womens liberty on a antifeudal way to make the Criticism of feudal morality.He deeply eveals the difficulty of womens living and difficult way to change by his sharply penliterary talent.He thought of the poor womens tragicdy fate and search for the liberty road. This article anyise that the womens poor fate and Luxuns willing of get the women out of trouble.

关键词

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同封建旧势力抗争的一生,是拯救和唤醒国民的一生。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者,他将自己同情的目光投向了旧中国的女性,那些在封建制度下备受剥削和摧残的人们。鲁迅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是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具体反映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对于悲剧女性的态度,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成为反封建斗争中争取女性解放咀嚼不尽的话题。

鲁迅先生关于女性的论著涉及宗族制度、儒家女教、女子教育、爱情婚姻、婆婆制、经济独立、新女性乃至性变态等问题。通过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窥视鲁迅先生的女性观。大致上,鲁迅笔下的女性经历了三个阶段:一阶段为蒙昧不知,浑然不觉自己的悲剧命运是历史和社会的悲哀,她们的思想紧紧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和禁锢;二阶段为开始觉醒,但反抗力有限。这些女性已然意识到了自己应该而且可以为自己的权益去争取,或至少去做些什么,但由于对封建制度的认识有限,最终还是屈从在封建制度的高压之下;三阶段为奋起抗争。这些女性受过新思想的熏陶,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渴望通过自身的斗争来获得人格的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她们具有民族责任感,不仅希望女性得到解放,更希望整个中华民族得到解放。

祥林嫂(《祝福》。第一次婚姻,丈夫祥林比她小十岁,可以说,从她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嫁开始,她的悲剧命运就揭开了序幕。丈夫死后,她按照“节烈”的封建纲常反对再嫁,甚至逃到了鲁镇。但封建制度就是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她最终被婆家劫回,为了给小叔置办聘礼,她被卖到了山里。就是这一卖,彻底奠定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小小的风寒夺走了丈夫的性命,儿子被野狼叼走,大伯来收房子,经历了丧夫失子之痛的她,为了生计重回鲁镇。然而,鲁四老爷已然把她看做不祥之物,一切祭器贡品都不许她经手。笃信鬼神的柳妈又以阴间的惩罚吓唬她。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以至后来不断追问“我”世上到底又没有魂灵、地狱,在得到答案之后,死在当晚的暴风雪中。封建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定位,使女性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完全丧失了精神意义上的“自我”和“独立”。祥林嫂是由整个鲁镇无所不在的道德习俗窒息而死的。所有鲁镇的人都是道德习俗的奴隶,并以共同遵循的道德习俗准则来衡量处于鲁镇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更为悲哀的是,祥林嫂自己也被鲁镇这样的道德习俗所主宰了。她丝毫不敢怀疑这种道德习俗的荒谬性,而是试图用自己的言行,唤起人们原谅她为了生存才迫不得已违背道德习俗的过失。




这是一个怎样的荒谬社会:社会在剥夺祥林嫂守寡的权利同时,却将祥林嫂不守寡的所罪责都推到她身上,不允许她有任何救赎的机会,一步步的将她逼向死亡的境地。在这场共同的道德谋杀中,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凶手,都自认为是正义的道德法官。当一个社会与民族对亲手炮制的悲剧视为理所当然或视而不见时,这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了,那些受奴役的女性自然也就终老于这种窠臼之中了,或麻木不仁,或痛不欲生。几千年因袭的传统思想,使女性心甘情愿地固守在封建礼教、封建习俗所划定的角色上,她们事事依附、盲从,甚至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而不惜摧残自己的肉体和灵魂。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受封建戕害的典型。

爱姑《离婚》爱姑的生存环境要比祥林嫂优越得多。爱姑的父亲庄木三是高门大户都走得进的平时沿海的居民对他都有几分惧怕的!在对待离婚问题上,爱姑开始是拒绝离婚的,而支撑她这种观点的力量来源于她的生存处境优势。但七大人凭着自己至高无上、不可置疑的权威性慑服了爱姑,让她陷入丧失主见的境地,放弃了一直坚持的拒不离婚的主张。

爱姑的悲剧既是爱姑封建婚姻的悲剧,又是中国农民阶级对于地主阶级斗争失败的悲剧;中国农民性格上的弱点和认识上的糊涂是造成悲剧的主观原因;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悬殊是造成悲剧的客观原因。鲁迅通过这一悲剧的形象描绘,既揭示了农民没有力量战胜强大的敌,又使人们看到了农民具有足以打击封建主义的力量。鲁迅对爱姑形象的塑造显示了女性要想获得独立,必须打破对束缚自己的陈腐权威的迷信,将决定自己命运的辨别权、判断权、选择权勇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女性必须学会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而不能指望权威替自己说公道话。

他唯一的爱情作品《伤逝》,写的是爱情破灭。一个由喜到悲的过程。魯迅笔下仿徨的子君.尽管一开始男女双方都是一往情深,冲破重重阻力才走在一起.但最终还不是敌不过生活的催残,不但分了手,还搭上了子君的一条性命.一部<伤逝>告诉后世人,只有沒有经济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鲁迅很少会写爱情。他的作品多数反映社会现实,讽刺封建阶级。男主角涓生追求子君的时候是红红火火的,而子君作为一个当时先进女性,也勇于为爱情冲破一切封建枷锁。他们的爱是充满期待的,经过重重困难之后,他们终于走在一起。

但是,之后。接踵而来的才是真正的困难。贫贱夫妻万事哀。当初的浪漫,激情。都会被生活的繁琐冲淡得模糊。昨天的血气方刚,变成今天唉声载道。子君也开始变的婆妈,做事优秀游寡断。由一个知识女性变做一个爱管家务的黄面婆。涓生呢,颓唐,衰败,连饭都没得吃了,哪里谈浪漫,家里的粮食已经不剩了,载了鸡们,也载了狗。最后连老婆也养不了。最后,子君,她死了。她的死,不是因为她饿死,是她绝望死。

而子君又稍微有别于爱姑,她受到过新式教育,渴望掌握自己的人生。她能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已经表明她对婚姻自由的渴望。她蔑视封建礼教,毅然走出家门与涓生同居。这时的子君在涓生的眼里是个了不起的天使,以致他说:“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然而爱情的美好终究还是掩盖不了现实的残酷。涓生失业了,面对经济的窘境,为了吃饭,子君不得不倾注全力,日夜操劳,这使涓生看到了子君的弱点。家里的钱越来越少,买回来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了,肚子吃不饱了,衣衫单薄地只能躲到图书馆去过冬。涓生的埋怨开始了,多了,感情不再有地位了,一切为了活下去。子君还是回到了家中,凄惨死去。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抗争是不自觉的,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只是合乎封建传统的“礼”,并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因而,她并没有想出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所抗争的只是一个做男人服用的地位。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的统治着。而子君的失败,在于自身未褪尽旧思想和依赖性上,败在自己懦弱庸俗和谋生无力上,她把幸福寄托在涓生身上,而忽略了婚姻家庭支柱的经济基础。她逃出了一个封建旧家庭,




又建立了一个旧社会模式的小家庭。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是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茅盾在1927年就曾指出:“主人公的幻想终于破灭,命运的恶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压迫。

鲁迅先生的女性观,首先是一种道德观。他强烈批判了腐朽的旧道德和封建伦理,对饱受欺压的妇女抱以深切的同情。同时,他热切呼唤着新道德,呼唤女性思想的觉醒,呼唤女性去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其次鲁迅的女性观是一种社会观。他深刻剖析了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腐朽的封建制度及其捍卫者。可以说,女性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而女性的解放必然是建立在整个社会解放的基础之上的。再次鲁迅的女性观还是一种思想观。鲁迅先生从思想启蒙的角度思考妇女问题,揭示女性精神上的弱点和缺陷。最后,鲁迅先生的女性观更是和他的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鲁迅的原配妻子朱安就是封建制度下又一个牺牲者,而有着进步开放思想的许广平则带给了鲁迅真正的幸福和安乐。正是鲁迅这样的人生际遇,让他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妇女们。

鲁迅先生的女性观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女性的解放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经济独立是基础,思想独立是前提。女性的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的意识。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女性才有了争取的动力,才可能去为了人身自由而不懈奋斗。“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另一方面,只有在经济上独立,女人才不会沦为男性的附属品,才能掌握人生的自主权,才不会受到男权意识的影响和制约。“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圈,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只有实现了思想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女性才可能真正从旧的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获得崭新的人生。鲁迅在文学创作中把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使反封建斗争达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他对女性生存困境艺术的再现从实质上揭示了悲剧的根源,即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女性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获得女性解放。 妇女的真正解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鲁迅一方面认识到传统的道德观念是束缚妇女获得解放和自由的沉重枷锁,并加以彻底的批判,另一方面鲁迅也清醒地看到,在几千年的因袭重负下,女性认同了吃人的合理性,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弱点,而这种弱点又恰恰妨碍了女性自身对解放的追求。鲁迅是从封建社会的制度道德通过审视,对女性之满心同情,有哀其不幸与同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83ae6aa45177232f60a2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