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瑰宝之赤壁脚盆鼓 摘 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赤壁脚盆鼓,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场合有田间生产劳动、百姓日常生活、各种风俗礼仪、休闲娱乐以及民间的舞龙灯。运用最广泛的当属舞龙灯,无论是独龙灯、群龙灯、还是妇女灯、草把灯,都有阵营可观的打鼓队,每次鼓数多达几十、数百面不等,鼓声震耳欲聋。2007年赤壁脚盆鼓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关键词:赤壁;脚盆鼓 一.赤壁脚盆鼓的历史背景 赤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赤壁脚盆鼓是赤壁市流传十分广泛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脚盆鼓,有的叫“大平鼓”,有的叫“吉胜鼓”。制件此鼓用的木板刨光组成圆形状,以硝好的牛皮蒙住,栓上竹钉子即成。鼓上面画有“八卦阵”的图案,由于其形似脚盆,所以人们普遍叫它脚盆鼓。在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化发展后,它的演奏场合不断扩大,装饰造型也融入了更多门类艺术,但其“脚盆”的造型制却始终不变,以至形成具有广泛基础和高度认同的传统特色,迄今已有1800年之久。现在市内城乡拥有百面以上脚盆鼓的社区十分普及,全市脚盆鼓存量可达数万面。 史载可证,赤壁脚盆鼓起源于商、周、战国时期的故楚之地,伴随着楚民生产、生活、礼仪习俗的演变和历史变迁,逐步由孕育、产生,走向成熟和发展。它是楚文化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又富含着与赤壁之战相互印证的传奇色彩。据《三国志》引《吴录》记载:因曹军南下,赤壁一带”山薮宿恶,皆化为善,义出作兵”,这些山民扎竹排,蒙盆鼓,参加周瑜破曹之大战。《江表传》亦称:这些土居人往往”五六千家相结作宗伍”。当火烧乌林的烈火腾空之时,江南千百万羡民架竹排,击盆鼓参战,一时”雷鼓大进,北军大坏”。赤壁之战之后,脚盆鼓就成为了赤壁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红白喜事和节庆的时候,总能听到脚盆鼓的声音,这一风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最盛,并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分支鼓种。 二.脚盆鼓的演奏场合 据《楚文化史》中记载:”民间祀神所用的乐器,据《九歌》所记,以鼓为主。盛装登场的巫,合着忽徐忽疾的鼓点,舒喉而歌,拂袖而舞。”上述这些记载,清楚反映出赤壁脚盆鼓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进化过程。此后赤壁脚盆鼓在流传过程中进一步演变成适合祭祀、生产劳动、民间游艺活动等场合的主要打击乐器,并且形成相延不绝的”一丁一鼓”传承遗风,这是赤壁脚盆鼓区别于中华其它鼓类的最显着特征。赤壁脚盆鼓的演奏场合由田间劳动、日常生活到风俗礼仪、休闲娱乐,尤以民间的舞龙灯为最典型。无论是独龙灯、群龙灯,还是妇女灯、草把灯(儿童玩的龙灯),都有阵营可观的打鼓队,每次鼓的数量多达十几、数 十面不等,鼓声震耳欲聋,回荡十里。演奏曲牌众多,精彩纷呈。如[龙绞柱]、[卧龙鼓]、[麒麟送子]、[天下太平]、[孔明揭书]、[八卦布阵]、[周瑜点将]等多达八十多种。这些曲牌的形成都是历代艺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赤壁地方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赤壁脚盆鼓还广泛应用于山区的垦山劳动,如”挖山鼓”,翻地劳动;如”挖地鼓”,丘陵、平原地区的薅草劳动,如”薅草鼓”。 遇到匪盗侵入,击鼓求救;碰到天灾人祸击鼓报警;喜庆节日击鼓助兴,表达情意。有句俗语“破鼓救月”就是指得这个。在科学不发达不普及的旧时代,人民认为月蚀是“天狗食月”,用击鼓的办法把“天狗”吓跑,救出月亮。所以遇到日蚀和月蚀,人位自动的聚集起来,对天猛击鼓,并大声喝喊,直击到月亮复原放光。这时人们又是跳,又是蹦,同时击鼓欢庆“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赤壁脚盆鼓展开的搜集、整理、加工、创作及作品,思想表现力强,艺术价值高,受众反响大,社会影响广。 三.脚盆鼓的发展与传承 脚盆鼓作为历代艺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毋庸置疑,是当地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汇合交织,赤壁脚盆鼓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活动空间呈现日渐缩小趋势,特别是制作技艺和演奏技巧也渐渐沦入后继乏人的艰难困境。对此,赤壁脚盆鼓的代表性传承人龚建平(龚建平,男,1964年6月出生,赤壁市赤马港办事处木田村十二组村民,高中文化程度。其自1987年起,跟随父亲龚益山、大哥龚建阶等家族成员一起从事赤壁脚盆鼓夜歌坐唱职业。2011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赤壁脚盆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认为,在大、小环境影响下,自己接力脚盆鼓表演事业,一定不负众望。“过去,我们这里有个‘一丁一鼓’的风俗,就是無论谁家添了男丁,家族长辈都会请专人蒙一面脚盆鼓,敲锣打鼓地送到家里。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脚盆鼓。”龚建平回忆说,在他五六岁的时候,爷爷是生产队集体劳作时、专门敲鼓鼓劲儿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因此很早就接触到比较“专业”的唱腔。“湾子里的小伙伴们,常常每人脖子上挂一个脚盆鼓,照着大人的模样边敲边唱,笑闹起哄。我虽然小,但我唱得不差。很多时候,我胡编乱唱的词句,也会被大家争相模仿。”读书期间,他不仅沉迷脚盆鼓,还自己摸索会了口琴、二胡、唢呐,“学校每次组织文艺活动,都少不了有我的节目。”对于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赋,龚建平还是很有信心的。谈到如何将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时候,龚建平说““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一民间器乐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竭尽全部心力。”总是乐呵呵的龚建平,也有自己无法释怀的“专业忧虑”。他说,为了更好继承和发扬脚盆鼓,在父亲手里,就打破了一丁一鼓家族式和传男不传女的传承设限;这些年,他组建了自己的演奏乐队,多次前往赤壁市群艺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授课,还先后四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故乡》等栏目采访,录制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赤壁市群艺馆等部门也投入专门的经费预算,成立了传承基地,脚盆鼓也如愿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一切看似很好,我也带出了100多个徒弟,脚盆鼓似乎没有其他非遗所需要面对的‘绝后’问题。但我还是有很多遗憾,比如当年,我父亲那么浑厚、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a7284d1d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