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与成才

时间:2022-04-09 13:08: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逆境与成才

熊梓渝

曾经有人说过:顺境造就人才,一个人在物质、精神上极其充实的条件下,将来必成大器。

我却不以为然,尽管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的确有在顺境下成就人才的例子,但是因在顺境中得不到磨练而失败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人,他的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因为他父亲地位显赫,所以他自幼从来没有遭遇挫折。他热爱兵法自幼熟读兵书,自认为自己一定能超越自己的父亲。结果,秦赵长平之战,从未打过仗,遭受失败的他不仅使赵军大败,自己也在这场战役中丢了性命。

由此看来,顺境不一定能成才。所以,我认为逆境才是造就人才的关键。 翻开厚重的历史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一个个伟人的事迹呈现在我们眼前: 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国家,名曰越国。越国有一位国王叫勾践,在吴越的两国争霸中,他的军队被吴王击败,自己成了吴王的阶下囚,吴王因憎恨越国,就百般折腾勾践,勾践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并未选择放弃,而是忍辱负重,接受磨练。后来吴王对勾践失了戒心,释放他回国,自此之后,勾践卧新尝胆,不忘国耻,最终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霸主。

古往今来,多少伟人的光荣事迹无不充分地证明着逆境成才的真理。古今中外,随意浏览名人伟迹与逆境有关,不单单是在中国,在国外也有不少例子:

美国著名总统林肯,在他成为总统之前,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是律师出身,加上他自幼生活贫寒,他深知国家对种族之间的不平等,他想打破这个局面,几度参加选举均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得了病,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但他没有放弃。他妻子的离世,让他饱受打击,但他仍旧没有放弃,经过长期努力,他终于当选美国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走向富强,他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名垂千古!

司马迁有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确,但凡是伟人,无一不经历过重重挫折,正是因为他们在逆境中成长,他们才会青史留名!

逆境成就人才,磨练擦出火光,让我们在逆境中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成就一番事业!

谈逆境与成才

喻海凤

古希腊的荷马曾经说过:“逆境造就人才,而顺境却埋没人才。”现实正如这

样,逆境中的人因环境更能正视自己,挖掘自己的勇气和潜能,奋勇拼搏,最终走向成功,而身处顺境的人,往往贪图享受,不知奋进,不知苦难为何物,而没有志向,这样的人又怎能成长呢?所以说,逆境更有利于成长。

古今中外,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人,哪一个不是在逆境中成长,而打开成功之门,取得巨大成就的呢?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禅师抚养长大。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不仅学会复杂的冲茶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做人的道理。他二十一岁时写《茶经》,为此他开始了对茶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省吃俭用,连饭都吃不饱,但他仍不放弃。经过十余年后,才最终完成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经》。如果当时陆羽没有经历这么多的挫折,我们又如何能品尝到这各种不同鲜美的茶水呢?

逆境更有利于成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在逆境中成长的人才。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未能上大学。十七岁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时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屡受挫,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逆境不但没有吓到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如果贝多芬在当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放弃了自己,那他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而三国时期的刘禅,他身处皇室,从小娇生惯养,从不发奋读书。尽管他身边有诸葛亮这样忠心耿耿才华横溢的贤臣来辅佐他,但他还是烂泥扶不上墙,导致蜀国灭之,后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现如今看来,要是刘禅能在少年时多经历一些挫折,他也许就不会走上亡国之路了。

现如今的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青少年们几乎都有手机,他们整天用手机看小说,刷微博……甚至去网吧通宵,很少为学习心动过。这样的人长大后会有多大的成就呢?而有的人出生在贫苦的家庭,他们从小立志,有远大抱负,顽强拼搏。他们在逆境中成长,学会了用勇气,用智慧去战胜困难。他们像是野外的小草,饱经风雨的蹂躏却不屈服,而那些温室里的“花朵”又怎能与他们相比?不经过风浪,就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不经历风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经受磨难,就不会有所成就。所以,青少年们,如果你身处顺境,请走出“温室”




拿出勇气迎接困难的挑战,不要逃避,敢于面对挫折。因为逆境更有利于成才。



刘成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曰胜春朝。”是啊,秋并不只是凄凉的象征,在秋的深处,也会有一丝苍凉之美牵动人心。

秋天虽然没有春的生机,但却有世间最美的秋之成熟与火红。我对秋的喜爱也由此而生。

在秋的清晨,走在空无一人的街上,也许你会觉得有些悲凉。但秋是会关心人的,它会让泛黄的树叶轻轻落下,为你跳秋之舞,来缓解你抑郁、悲凉的心情。你不必对秋道谢,只要你放开你的心,欢快起来,秋便会认为这是你对她的最好的回报。这美好的一天也便由此展开了。

待到中午,太阳并没有夏天那般毒辣,而是给人一种温暖、祥和的感觉。这时也应该到田间小路走走吧,一阵秋风吹过,透心般的凉爽,心也在飞扬,就像翱翔在天空的雄鹰,心中满怀的斗志也因此而生,去看看农民伯伯种的果树吧!红里透黄的果叶满山遍野,如同走进一片火海,但它并不炙热,而更多的是温暖。也许你会因落地的红叶而感到悲凉,这你大可不必,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们会帮助果树在来年结出更饱满的果实。

夕日欲垂,万片的枫叶把天空映得更加灿烂、通红。这时坐在地上,抬头仰望天空,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拾起一片秋叶,它生命的纹路清晰可见,将要走到尽头,我想,它是要和我做最后的道别吧,它希望我不要伤心,而应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晚上,在家里观赏月亮。这秋凉里的月,破译着心灵深处莫名的伤情。如水的月牙在云中穿梭,孤寂的音符转悲为喜,悠扬抵回。轻柔的音符和着渺茫的音乐回旋,如心中的宁静、森林中的清泉。秋的淡淡伤感,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淡黄的月光倾泻,清新冰凉。山色朦胧,水平如镜,月光下,如宣纸上的浓墨,一层一层地渗开,深浅各异。

渐渐地,我被秋景催眠,酣然入睡,在睡梦中,我又见到了一幅秋之迷人图画……





熊志浩

前几天读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中对秋的描写均十分到位,唯独文中认为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我不赞同。

就在前段时间,我回了一趟老家,在那里,百无聊赖的我决定去山中看一看故乡的秋景。

沿着上山的小路,经过一片荷塘,看着荷塘中大部分已经凋零但仍有些还固执地挽留着最后一丝绿意的残荷,我感受到了秋天的那一股萧索之气。在不远处,我看见几个人正顶着寒风,在已经可以算是冰冷的水中挖藕。在这冰冷的水中,他们只穿着一条短裤辛勤的工作。随着他们在水中不断翻起一层又一层的浪花,一条条白嫩的藕被扔在岸上,在他们脸上洋溢出来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了弥漫在空气中的收获的喜悦。

走过了荷塘,便是一条幽长的小径,小径两旁长满了高矮不一的树,有的依旧绿着,有的已经开始泛黄落叶。小径已经被落叶堆满,空中还不时有着黄叶飘下,颇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意境。踏在树叶上,叶子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仿佛一场自然音乐会,作为听众的我的心情也平静下来,我感受到了秋天淡泊、宁静的氛围。

通过小径,眼前是一片耕地,水稻已长成了金黄,沉重的稻穗压弯了稻杆,随着秋风一起律动。秋天在这里展现了它的慷慨,无私地把作物给予人们。

不远处就是山顶了,我站在一片开阔地眺望故乡,看见村子周围一片的金黄,把天空和大地也染成了金黄色,一块块黄绿夹杂的荷墉点缀其间,各家各户也开始呼唤自家的顽童归家。我情不自禁地对着天际一声大吼,豪迈的秋也与我附和,只听见“啊——啊——”的声音在群山中不断回荡。

带着对秋天的回味,我一路走到了家中。

为什么我与郁达夫对南国的秋的感情不同呢?他认为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我却认为是五彩缤纷,回味无穷,这大概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b9415246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