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苏格拉底的“爱”——读《会饮篇》有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看苏格拉底的“爱” —— 读《会饮篇》有感 在柏拉图精彩绝伦的《会饮篇》中,通过阿波罗多洛转述阿里斯托得姆木参与宴席时众人的精彩发言,由浅入深的阐释了“爱的本质”与“爱对人的影响”两大问题。这个篇章不仅平实易懂,引人入胜,而且通过众人对爱神的颂赞,逐步揭开了爱神那朦胧的面纱——她是如此博大与执着;而到了最后苏格拉底的发言,他以真理晓喻众人,也使我对爱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爱是朽者对不朽的企盼”。当然,这样的对话不仅是我对哲学上的爱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也对实际生活中爱有了更贴切的认识。 阿伽松的宴会是如此美妙,一改往日一味喝酒的无聊气息,代之以对爱神的礼赞。而会饮者大有“群贤毕至”之态,即席演说精彩不断,这多少使我对那些精彩论证的回忆有些迫不及待。 首先歌颂爱神的是斐德罗——这位歌颂爱神的发起者。“他一开始就提出这样的论证:爱是一位伟大的神,对诸神和人类都同样神奇”,为什么如此“神奇”?首先,因为 “爱神没有父母”,“爱是最古老的神”,由此认为爱“是人类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此外,爱可以激起人无比强大的热忱和勇气,即使上苍也尊敬不已,因为“爱能使人为了挽救他人的性命而牺牲自己”,对人如此,对亡灵也是这样,阿克琉斯就是例证。他最后总结自己的论点是:“爱是最古老的神,是诸神中最光荣的神,是人类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无论对活人还是对亡灵都一样”。 紧接着斐德罗发言的是鲍萨尼亚先生,先前的讲话虽然会限制后者讲话的范围与深度,但往往也可以作为后者一个批判的样板。鲍萨尼亚开篇即批斐德罗对爱神礼赞的不合理性——因为没有对不同的爱加以区分。至少,在鲍萨尼亚看来,爱可以分为天上的爱与地下的爱,而这两种爱,却分别代表着高尚与邪恶。地下的的阿弗洛狄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下的爱,是“一种非常世俗的爱,这种爱起作用的方式是随意的”。因为这种爱,追求的是情欲的满足,肉体的享受,甚至更为卑劣的是为了获得金钱、权利、职位的不择手段,这种爱是邪恶的爱。相反,天上的阿弗洛狄忒,“她的性质完全是男性的”,她的爱激励人们去追求“强壮和聪明”的男性,也就是追求力量与智慧,所以,这种爱是高尚的。此外,鲍萨尼亚多次提到雅典的法律,并不断夸赞其优越性——“给了有爱的人极大的自由,不仅得到凡人的允许,而且得到诸神的认可”,但或许使自由度太大,卑劣的爱总是会伴随着高尚的爱而存在。所以,他建议:“雅典法律的制定是要在应当受鼓励的爱和应当禁止的爱之间作一个明确的区分”。 鲍萨尼亚停下来后,是受人尊敬的医生——厄律克西马库的发言。当然,“三句话不离本行”——不过,从医学的角度来论述,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认为,“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无所不包的”。为了论述这一点,他从医学出发——人的身体的欲求包括两部分,“健康的欲求是一回事,疾病的欲求是一回事”,而“医学研究的就是欲望”,即“研究身体爱什么”,所以,医学只受爱神的引导。接着,他将爱神推广到体育、农艺、音乐、四季、生物的健康和繁殖等领域,以此来证明“爱的威力是完整的,多方面的,强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但同时,他也认为“它的运作是公正的、节制的、以善为目的的”,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规范性的爱的原则”,从而使自然和谐有序的组合、赐给人类各种欢乐。 轮到阿里斯托芬发言了,我不得不承认,他全新的论证角度会令人耳目一新。他说道,人本分为三种——男性、女性、半男半女。而最初的人都是半男半女的人——“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着圆圆的背和两侧,有四条胳膊和四条腿,有两张一模一样的脸孔”、“有四只耳朵,一对生殖器”。然而,起初的人野心太大——“他们实际上要飞上天庭,造诸神的反”,于是宙斯颇为震怒,为了削弱人类而又不将其全部消灭,遂将人劈为两半,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男女两种性别的人。多么引人入胜的故事啊!不过,接下来的论述更让人陶醉,当人被劈为两半,劈为两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另一半”的来源了。而“所谓的爱情”,“正是追求这种原始的完整性”——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合为一体。“爱就是成就这种功德的神,值得我们赞颂”,他“使我们回归到原始状态,生活在幸福和快乐当中”。 悲剧诗人、美男子——阿伽松的赞颂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语言之华丽,爱是神的赞颂似乎已经达到了峰顶。“爱神首先是最年轻的,其次,他是世上最娇嫩的,第三,我们还发现他是最柔嫩”,同时,“爱神不仅有正义,而且有完全的节制”,有着非凡的勇气。在美男子的言语中,我们听到的对爱神近乎完美的礼赞。 从前人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的爱的本质是如此完美、正义、充满勇气,爱是无所不包,是人类一切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当事物近乎完美之时,往往会出现转折点,将事物引向一个新的天地。 而创造奇迹的正是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朴素的辩证法中,我们离爱的本质更近了,他告诉我们“第一,爱是对某事物的爱;第二,某人所爱的对对象是他所缺乏的”。至于爱的性质和起源,爱神,作为资源神与贫乏神交媾之产物,他既有母亲贫乏神的贫穷,又有父亲资源神的“勇敢豪爽、经历充沛、干劲十足”、“他生来充满欲望,也非常聪明,终生追求智慧”,所以他的存在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不会完全处于贫乏,也不会完全脱离贫乏;处于无知和智慧的中间状态”;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爱不是被爱者,而是爱者,爱者企盼着幸福与善,她追求美的灵魂、美的法律、制度、美的学问智慧以至美的本身,这一切,也就是爱所缺乏而不断追求的;然而,“爱不是对美本身的企盼,而是在爱的影响下企盼生育”,而生育的目标就是不朽;但最重要的不朽是心灵的不朽,智慧与美德的不朽,所以那些精神产品无论是诗、法律、哲学,都可以使人不朽,所以“爱就是朽者对不朽者得企盼”,这便是爱对人们得影响。总之,自苏格拉底的论述中,充满着智慧与哲理,他告诉了我们爱的本质是什么,爱的对象是什么,爱对人们有什么影响三个大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我惊叹于苏格拉底美妙的辩证法与高屋建瓴的论点,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有诸多的怀疑。 首先,爱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朽者对不朽的企盼”企盼吗?其中,他举例道:雅典国王科尔都斯宁宁愿牺牲自己来保全还未出生的王位继承人,他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博得不朽的英明。对这样的例证,我充满着怀疑,似乎爱就是功利的驱动者,使得人们为了追求功利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当人们称为爱的功利的俘虏,为了功利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爱还值得我们去歌颂吗?而在我看来,爱至少还有他无私的一面,从神的角度来看,认识上帝创造的,人的一切都源于神,那么,尽管所有的神并非完美,但我想,总有神能具备无私的精神吧!那么也会有人具备有无私的精神吧!那么人也自然会具有无私的爱了,无私的爱,也就无所谓对朽或者是不朽的追求了;如果说诗人写诗就是单纯的为了青史留名,而不包括陶冶自身情操,那为什么还会有诗人隐居山林而继续为诗呢?如果说戏剧家写剧本就是为了流芳百世,而不是出于一种对戏剧的无私的爱,那么,戏剧家们为什么在写出惊世剧本、达到流芳百世的目的后,还要继续写作呢?由此可见,爱也可以使人无私,淡泊名利。我并不反对爱会让人企盼不朽,但爱也会使人无视朽与不朽。 然后,苏格拉底认为,“某人所爱的对象是他所缺乏的”。同样,我对此持怀疑态度。理由有两点,第一,某人所爱的对象不一定是他所缺乏的,我们知道,人具有贪婪的恶习。当一个人据有很多财富的时候,他还会想方设法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实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4ede2bbd64783e09122b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