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 逸夫小学 赵乐乐 粗略的读了薛法根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深深的被薛老师的智慧所折服.说实话,很少读这样“大部头”的书籍,所以里面有些内容反复读过几遍后,才能领略到言语中的精髓. 薛老师在基于“言语交际功能”的语文课程观中提出“语文课程不是要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教学生应该怎么说”,在语文课程的建设上应该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最好的语文课程内容就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活的语言”。儿童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感受到言语者的意图,进而体察到言语的交际功能,增强语言的敏感力。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开放性,要善于将儿童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现象”纳入语文课程,成为鲜活的学习内容。 在课例《小露珠》中提到,用“越来越……”说一句话,如果仅仅满足于“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简单的句子,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需要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训练。并举例:如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洪亮、更自信……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学生就能用“越来越”描述这些变化:“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自信了。”这样“越来越”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学生自己表达生活的工具了。这才是真正的训练,才是真正的发展。而流于肤浅,或者流于“走过”的教学,永远只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 由此我想到一个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说话练习时总脱不开“.…像…”这样的句式练习,在一年级的课文中就学过“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样的句子,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这样说什么问题也没有,老师还可能会表扬这样说的同学,可是到了三年级了,仍然有些孩子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说明什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他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提升;词语练习中经常会提到“ABB”的形式,一年级积累过“绿油油”,到了三年级还是说“绿油油”,那么这三年中积累的其他“ABB”式的词语跑到哪里去了呢? 我觉得这样问题的出现,原因就是薛老师书中提到的这些学习没有“变成学生自己表达生活的工具”,才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所以现在的教学中,我也在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词语,我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前两天课文中有个“耿耿于怀”的词语,学生自己在词典中查到了这个词语的含义,上课时我又借机造句,“有些同学和其他同学发生了点小矛盾,其中一位同学一直耿耿于怀,逮着机会就算账”。这样的语境是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所以说这样的句子时,学生们会嘿嘿的笑,笑过后模仿这样的句子联想生活中其他情景再造句。练习关联词时,我也会“临场发挥”。比如“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碰上有同学不好好听课,我就会说“虽然***人在教室里,但是心已经飞到天外了。”这时,学生们就会会心一笑,一齐看向这个学生,然后就有好多学生举手,拿身边不认真听课的同学为例子说句子。我觉得这样的话,学生对学习应该不仅仅“只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了吧。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生动的理论阐述,丰富精彩的案例,有深刻的教学反思,不仅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策略,还引导我们要追求简单而扎实的语文教学之道,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言语智慧,以后的时间中还需细细的研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5ce62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