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及其影响

时间:2023-04-03 04:2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谣言传播及其影响

作者:李涵婕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2



李涵婕

(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6008

要: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带给了人们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网络谣言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基于此,笔者探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分析了它对社会产生的种种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6-0222-01

一、案例分析

2010 12 6 20 19 分,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用户“中岛”发布了一条微博,瞬间引起轰动:“刚刚得到消息,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 126 19 07 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微博刚发出不到1 小时,就被转发了3 000 余次,讨论超过5 万条。无数网友深表震惊并写道:“先生一路走好。”这是金庸遭遇的第二次“被去世”,拥有十几万粉丝的《中国新闻周刊》也参与了此条微博的传播,他的总编辑刘新宇也因此提出了辞职,是中国第一个因微博出错而辞职的新媒体总编辑。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1. 造谣心理

造谣者往往抱着娱乐心态、发泄心态、因竞争或者其他的需要而进行造谣。抱着娱乐心态的人往往是从谣言的传播中获得快感,只是因为没有法律制度去约束他们,在网上散布谣言只是为了娱乐,并没有考虑其带来的后果。抱有发泄心态的人往往是因为在生活中遭受了一些挫折而对整个社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于是散播出谣言,来发泄自己的这种情绪,并从中获得心理安慰。因竞争或者其他需要进行造谣的人,这些往往都是一些公司为了商业利益,把谣言作为自己的手段,在网上散播对自己竞争对手不利的谣言,诋毁对手的形象,使自己在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从而获胜。

2. 传谣心理

当网络谣言出现以后,一定会有传谣者谣言才能散播出去,传谣者并不是一定相信谣言,可能是出于好奇、新鲜,就把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东西传播了出去,导致网络谣言的传播。

3. 信谣心理

人们的眼睛和耳朵都会有选择地接收信息,或者更倾向于接受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人们往往都是从众的,当周围的人都相信某个谣言时,一个人很难不随波逐流,只有去相信谣言以证明自己与周围人的一致性,这种从众心理也会导致谣言的猖狂传播。


三、网络谣言的弊端

1. 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网络谣言是社会中的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制造的虚假新闻,往往这些虚假新闻会让社会公众盲目相信,并且存在恐惧心理。接收到虚假信息的人们有可能会采取较为激烈和极端的方式来发泄不满和愤怒,会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这样一来,社会秩序必将遭到破坏,也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和损失。

2. 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侵蚀正确价值观

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会让网络谣言几乎变为人人都相信的真实信息,社会公众就会处于一种不知所措、“宁可信其有”的心理状态下。久而久之也会逐渐侵蚀社会公众的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上如果流行错误的价值观,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 网络谣言会侵犯个人权利,影响个人和社会心理

网络谣言的传播很可能会伤害到个人,它会侵犯个人的某些权利,比如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这样会给个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四、治理网络谣言所采取的措施

首先,在宏观方面来说,重点是要从国家强制力和互联网技术的角度入手来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等以及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执行机构来遏制网络摇言的传播。从技术控制模式来看,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自身控制技术的完善来遏制网络谣言,比如网站可利用实行发帖实名制、设置把关程序或过滤关键词等审核信息,也可采取删除谣言消息源、切断传播通道、发布信息予以更正等措施,从而控制网络谣言的大面积传播。

其次,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教育上的解决具有长远价值,在这方面予以加强的话,会对以后的网络谣言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可以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公共舆论等方面予以规范网络谣言。

最后,是政府方面。控制谣言首要的是由政府建立起透明、权威的信息发布机构,对于各种模糊的社会事件,在网络谣言产生的第一时间,政府如果能及时的加以详尽的通报,及时发布出准确信息,就可以及时、有效的消除民众的恐慌、从众等心理,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 卡普费雷. 谣言[M]. 郑若麟,边芹,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 刘建明. 社会舆论原理[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程世寿. 公共舆论学[M]. 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5fdb7559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