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在4月20日,我们几人怀着既好奇又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国家博物馆;人来人往中,我们终于进入了国家博物馆 走进国博,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常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听讲解员介绍,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新国博建成后,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两轴”,分别是长330米的艺术走廊构成南北轴线,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尝学术报告厅、演播室组成的展示区; 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观看“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复兴之路”是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除陈列了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外,还立足于陈列主题的需要,以雕塑、油画、国画、场景、复原、沙盘、电动图表、模型、零距离触摸屏、电子翻书、高清全息投影等多种手段,突出对重点内容的表现,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展览共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部分——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第四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览生动地再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奋发、执着不屈的精神信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发展强大了,民族才能复兴,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看着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物品,听着解说员带着沙哑嗓音的讲解,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奋起抗争,经历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让我们为之震撼,我们坚信伟大的中华民族将不断壮大再创辉煌; 在建筑风格和展示上,我同样得到一些感触:原建筑与新建筑的结合、展览上历史文物与多媒体科技的融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改扩建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人们的脑海中经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个外立面保持不变,新建筑向东扩建40米,向地下扩建两层,向地上扩建一层,新建筑嵌入老建筑之中,新老建筑形成有机的结合;不仅保持了改扩建部分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的协调,而且增强了整体建筑的层次感;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彩,不仅仅是照片、油画、文物等静态的展品,还增加了多媒体半景画文物组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铁路多媒体互动场景,空间模拟了一辆火车,有车头工作舱,有座椅,墙上的电视是动态的草原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开往西-藏的列车之上;既强化了视觉效果,丰富了陈列内容,又使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项目;国博精心设计使修改后的陈列更加大气庄重,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丰富感,彰显出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深邃魅力; 此次游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气息,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文明;为此,作为中国人,我感觉我作为中国人,很骄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c294bd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