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锦瑟》解人难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篇《锦瑟》解人难 《锦瑟》一诗素来以难解著称,对高一学生而言,阅读理解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障碍。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力图先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进入诗境,避免把诗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味诗歌意境美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间以了解李商隐的用典的内涵和对诗歌主旨的探讨。 教学流程:先用李商隐名句对接导入,为本课创设教学情境;接着落实朗读,学生整体感知,自由畅谈读后感受,期望把握本诗感情基调;接下来,给予学生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诗歌结构入手,把握诗歌基本框架,先品读诗歌首尾两联;再品味诗歌中间两联的用典,通过意象体验作者的情感;然后,穿插诗人的生平和情感经历,以“悼亡”为主要基调解读诗歌,力求使学生体味诗境,感动于心。最后,给学生展示一些支持“自伤”观点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增强对本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简要点评总结。 我在上这堂课时,进程是比较顺利的,学生配合得也很好,前面几个环节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们也能很快进入诗境,感受到了诗的朦胧、凄婉、忧伤的意境,学生对诗的美感认知始终充盈于课堂,这也是我比较欣慰的,因为对诗歌的解读,美感比什么都重要,但最后一个环节因时间仓促,没有达到预设效果。 理解《锦瑟》里的四个典故,是本诗的教学重点,在学生了解典故内容的基础上,力求体悟其中的意境与情感,对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我抛出自己对四个典故的理解,并以图再次激活学生思维,抛砖引玉,让学生有更加个性化的理解。 庄周梦蝶:岁月如梦转头空,如烟往事伤心怀。 望帝啼鹃:杜鹃啼血自悲鸣,无边哀怨谁人解。 南海鲛人:鲛人垂泪独对月,宦海沉浮无人怜。 蓝田玉暖:良玉生烟可曾见,华年往事云海间。 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接下来探讨诗歌主旨作的铺垫。“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如: 咏物说(写瑟之华美与音之清和), 怀人说(令狐楚一婢女名“锦瑟”),悼亡说(对亡妻的深情悼念),追悔恋情说,寄托君臣遇合说,自伤身世遭际说等。诗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更是莫衷一是,其语近乎虚无。?但不易讲解绝不等于不能讲解,那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没有必要把主题定位。但是,话说回来,这种主题的定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乱说,教师还是要做好掌舵人的角色。? 悼亡诗(对亡妻的深情悼念),其诗《房中曲》为证:“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可见,锦瑟是妻子遗物,悼念亡妻作更贴近主旨。如何作解呢? 李商隐27岁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为妻,他与妻子共同生活了十三年,琴瑟和美。可命运无常,李商隐40岁这年春夏之交,妻子王氏去世,去世前未能见上妻子最后一面,这一残酷的现实,李商隐毫无心理准备,王氏之死,对李商隐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是在生活上、心态上,甚至在诗风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义山诗中失去了从前的浪漫、痴情,意绪变得消沉、萧条。妻子死后,李商隐是真绝望,他已无心再接近风流,他甚至有了出家为僧的念头。七年后,四十七岁的李商隐罢官还郑州,未几病卒。悼亡诗正是积压在诗人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的情怀的书写。一个人生不得意的李商隐,在妻子默默离去后,物在人亡, 睹物生情,怎么不刺痛他那颗柔软的心呢?“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恨绵绵哪会有绝期呢?也许王氏死后才让义山真正体认到了家室之乐、妻子的挚情。“沧海月明珠有泪”,那或许就是李商隐的不绝的眼泪吧;“蓝田日暖玉生烟”,那或许就是王氏的绵绵的温情吧。 锦瑟,是妻子王氏之遗物,诗人睹物思人。王氏去世多年以后,当哀伤已经更多地转变为追忆之时,诗人抚摸遗瑟断弦,悲从中来,一弦一柱都唤起诗人对过去恩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思念。但诗人只能与妻子在梦中相见。如颔联所言:如今你我只能在梦中相见,梦醒时分,我却依然沉迷于一场又一场虚幻缥缈的梦境里。一个“迷”字写出了诗人时常穿行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凄婉无限。想当年,你托情思于锦瑟之上,我俩琴瑟和美,而今,我只能将对你无限的哀思寄托于无尽的“追思”之中,犹如传说中的望帝将他国亡身死的哀痛托付于悲啼的杜鹃。一个“托”字写出了世事难料、人生充满悲欢离合的无奈,转眼间所有的美梦都成空幻。而今,你我已是阴阳两隔,每每回忆起曾经幸福生活的情景,令我满怀辛酸,禁不住潸然泪下,似鲛人泣泪。一切的一切一如蓝田玉气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感情哪是现在追忆时才有的,即在当时早已就令人不胜怅惘了,意思正是:那么今朝追忆,这种怅惘又当如何,加重了凄婉哀愁之意,流露出一种迷惘,一种美好的感情失去后方觉得宝贵的追悔。 自伤身世遭际说。首联,以“锦瑟”起兴。诗人聆听锦瑟之繁音,思华年之往事。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过去的人生犹如做了一场短暂而又迷茫的梦,往事如烟,一切已成虚幻;伤痛青春华年已逝,只是像望帝托杜鹃寄恨那样,将这种悲愁托付于追思了。沧海明月之时,蚌因为孕育不出圆润的珍珠而伤心落泪,而我身处圣明之世却遭冷遇,无法施展才华,以至宦海浮沉,如沧海遗珠,垂泪独对月无人怜。你可见哪蓝田之玉虽深埋地下,然而在和煦的日光照耀下,玉温润的精气却透过泥土,烟霞般升腾在空中。然而,“玉生烟”的前提是“日暖”,因此,诗句的背后隐伏诗人内心深藏的愿望:那就是将来能遇到识玉之人,还玉以清白。诗人以“沧海遗珠”“被埋之玉”自况。几多惆怅,几多无奈自在其中。尾联与首联的“华年”相响应,又是颔联颈联内容的概括,“人生之痛、曲解之冤、沉沦之悲、清明之愿”这些复杂的情怀,哪是到今日回想起往想时才有的,只是当时身临其境,早已令人不胜怅惘了,今朝追忆万般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的至苦之情,厚积而不散。 新课改背景下,教材只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抓手。用教材“教”,用教材“学”,而不是“教”教材,“学”教材。教者要敢于突破教材框架,整合教材资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勇于走出传统思维模式,真正用“活”教材。我们不要期望给教材给某一篇文章作一个全科手术,不要期望能全方位地驾驭教材知识点,不要期望我们的解读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我们于教材只是一个“对话者”,我们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文本,张开我们和学生思维的所有触角、游目骋怀,自觉不自觉地抵达一种开阔壮美且意蕴深邃的境界。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只能力求尽量减少遗憾,真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作课堂的主人,实现自主学习,彻底有效地贯彻新课堂教学理念。 我们的语文很感性地妩媚着,而我们却很理性地活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3aaf78a1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