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乡社区治理的分类分析研究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州城乡社区治理的分类分析研究 摘要:近年来,广州响应国家要求,积极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广州社区的物理空间及社会结构多样,城市社区治理变得尤为复杂和困难。为进一步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强化社区治理,需要对广州社区进行分类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空间指引。 关键词:广州;城乡社区;治理;空间 一、引言 城市的社区,是承载人口、集聚人口、提供人口的人居环境的核心场所[1],也是我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2]。社区治理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国家治理、 社会治理与城市治理的重要支撑机制[3]。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国内城市纷纷开展社区治理的探索,逐步形成常态化的工作形式。广州社区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城市政府一直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各项工作。目前,广州的社区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广州的社区进行分类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社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治理的重点。 二、广州不同类型社区的空间特征 从社会特征和区位特征两个层面出发,可以将广州市的城乡社区划分为十种类型,分别为历史城区的传统街区、历史城区的单位大院、中心城区的单位大院、中心城区的商品房社区、中心城区的保障房社区、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外围城区的商品房社区、外围城区的城中村、村庄地区的中心村、村庄地区的自然村。 从社会特征来看,历史城区的传统街区、历史城区的单位大院和中心城区的单位大院为老旧社区,社区建成年代较早。社区建筑以低层建筑为主,层高在3-9层不等,建筑密度一般较大,公共设施及公共绿地较为缺乏。社区居民多为“老街坊”,居民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纽带,邻里人际互动较强,呈现“熟人社会”特征。中心城区的商品房社区、中心城区的保障房社区和外围城区的商品房社区为新社区,建成时间多在90年代后。社区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与环境良好,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社区的人口密度大,但居民之间来往较少,呈现“生人社会”特征。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外围城区的城中村、村庄地区的中心村和村庄地区的自然村为乡村社区,形成年代较久。未经改造的乡村社区在空间形态上,大体还保留了村庄的风貌特征。居民之间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从区位特征来看,由于历史演变、经济发展等原因,不同区位的社区的空间及资源条件不同。从中心城区(历史城区)-外围城区-村庄地区,城市的核心功能及优质资源聚集度逐渐减弱,社区的配套资源、空间环境也随着发生变化。拥有历史资源丰富的历史城区的传统街区和历史城区的单位大院还兼具了生活空间和历史文化空间的双重属性。中心城区的社区,包括中心城区的商品房社区、中心城区的保障房社区和中心城区的的城中村的配套资源更为丰富,周边地区的服务设施更为完善,但整体空间布局则更为紧凑。外围城区的社区,包括外围城区的商品房社区和外围城区的城中村,由于远离市中心,高品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但空间资源则相对充足。村庄地区的社区,包括的村庄地区的中心村和村庄地区的自然村,在配套设施上与城市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整体空间环境上更加亲近自然生态。 三、不同类型社区的空间问题及治理重点 随着城市的物理空间不断拓展,城市的社会结构也不断复杂化,给城市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4],需要对不同类型社区的问题及治理重点作进一步梳理。由于复杂的社会与区位特征,广州的十类社区之间既有“共性”问题,又有“特性”问题。在治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共性”问题制定治理策略,另一方面则应针对“特性”问题提出差异化的治理方法。 历史城区的传统街区内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社区治理的侧重点在于历史建筑及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利用精细化管理。中心城区的单位大院存在人口老龄化、房屋老旧、配套施不足、公共环境维护工作难以维系等问题,治理重点应放在社区建筑与公共环境优化、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及空间的适老化设计上。历史城区的单位大院除房屋设施老化等共性问题外,在治理过程中除还需关注历史风貌协调问题。外围城区的商品房社区的建筑与环境较好,但由于远离城区,存在部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布点有待优化等问题。另外,其生人社会的属性容易造成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管理不足的问题。此类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和设施的完善。中心城区的商品房社区较之外围城区的,规模较小,存在部分设施老化、新设施缺乏用地等问题,在治理中还应注重公共设施的集约化利用。中心城区的保障房社区人口与建筑密度高、规模大,弱势群体较为集中,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一般。在社区治理中,应重视体现弱势群体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环境。外围城区的城中村社区存在空间杂乱无章,风貌混杂,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在社区治理中应注重消除安全隐患,完善社区配套设施。中心城区的城中村社区在社区治理中除了需要在安全保障与配套保障上下功夫,还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集体用地多样化使用途径,进一步释放土地潜力。村庄地区的中心村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破坏、传统村居风貌逐渐消失等问题,在社区治理中,应加强村居风貌指引与管控,完善公服配套。村庄地区的自然村则规模更小且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应通过集约化利用等方式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三、不同类型社区的空间指引建议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载体,不同的社区空间特征会引起人的不同主观感受共鸣。社区治理中,应强调的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文化符号特征[5],加强不同类型社区的空间指引,以获得增加居民的更多认同。 1 、“绣花功夫“推进历史城区社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精细化管理 对于历史城区的传统街区、历史城区的单位大院,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采用“微创改造”的创新理念,探索历史文化建筑的多元活化;编制历史建筑“一处一导则”,使历史建筑修缮工作有依据;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按照风貌管控要求进行房屋修缮,协调人居环境提升与建筑风貌保护需求。 2、进一步优化老旧小区建筑本体与社区环境质量 对于历史城区的传统街区、历史城区的单位大院、中心城区的单位大院,应通过居民自主、政府供给和社会参与的实施路径,积极推动建筑本体和公共空间改造,解决社区建筑设施老化等问题。如通过提升绿地、广场、体育健身场所环境品质、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通过加装电梯、楼道、完善消防设施、节能化改造、适老化改造等完善住宅设施。 3、加强弱势群体较为集中的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及无障碍设计 在十类社区中,历史城区的传统街区、历史城区的单位大院、中心城区的单位大院、中心城区的商品房社区和中心城区的保障房社区的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居住比例高,在空间设计、设施改造等,要更加注重对社区适老化改造及无障碍设计;鼓励组织社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广泛参与社区无障碍空间设计决策工作,保证空间设计符合使用者需求。同时,将社区空间无障碍设计要求、适老化改造需求,纳入社区规划重要内容。 4、加强乡村社区村居风貌指引与管控,探索规范集体用地多样化使用路径 针对乡村社区,包括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外围城区的城中村、村庄地区的中心村、村庄地区的自然村存在的村庄风貌混杂的问题,通过规划引领,实现对乡村建筑风貌的有效管理,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可编制广州市村居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包括乡村建筑风貌设计导则及乡村建筑通用图集等,作为广州对乡村社区建筑风貌管控的重要依据,有效指导村居建设行为。在集体用地多样化使用上,一方面可以参考深圳万村、柠盟公寓等,积极探索城中村物业改造为长租公寓的路径与模式,打造多方参与的可持续可复制的社区治理模式;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推进村庄商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5、完善商品房社区新建设施确权与管理以及公共空间的营造 对中心城区的商品房社区和外围城区的商品房社区应进一步加强设施的确权与管理。营利性设施确权新增商业性营利性设施,可由社区居委或业委会引入社会资本,形成联合主体,在原来用地的基础上,补交相关地价。采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形式,所有权为社区业主委员会或社区居委会,引入的社会资本可拥有设施的经营权。非营利性设施确权新增社区养老、医疗、教育、停车等公共服务设施,该设施可由政府或社区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建成后可移交给社区业主委员会或社区居委会。 6、以“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导,梳理社区闲置空间资源,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十类社区都应根据《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并将导致中的公共设施建设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合同。推进基础服务设施集约化使用,推进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开展《广州市社区服务综合体设置标准研究》以及《广州市社区服务综合体布局规划》编制工作。落实省住建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老旧社区等环境改善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开展全市社区闲置空间资源摸查,结合社区新增设施需求及空间提升需求,出台社区闲置空间资源利用指引。完善社区新增设施的确权与后续经营管理工作,制定社区新增设施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蓝志勇,李东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J].学海,2016,(4):28-33. [2]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2):58-64. [3]宋道雷.国家治理的基层逻辑:社区治理的理论、阶段与模式[J].行政论坛,2017,(5):82-86. [4]陈燕,郭彩琴.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困境、成因及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36-41. [5]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89cabb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