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孙犁集》的文学史眼光 作者:阎庆生 来源:《博览群书》2018年第05期 近年来,与孙犁研究的升温同步,孙犁作品的出版也日见繁荣。在几种可观的孙犁作品丛书中,近期由海燕出版社推出的《孙犁集》,以其特具的优点,引起了读书界的广泛关注。 这套丛书,由资深编辑罗少强主编,参编的有著名编辑家、孙犁专家刘宗武先生,还有两位对孙犁著作研习有素的中年学人张胜、李建新。丛书的策划、酝酿时间较长,协调比较充分,有一个明确的宗旨和切实合理的布局,再加上装帧设计的构思创意,遂成就了一套文学小丛书的精品。 要编选一套有创新特性的孙犁作品集子,是要具有相当的学术眼光,要妥当地处理若干方面的关系的。品种太多则近于全集,太少则难于反映对象的大体风貌;而文体的平衡、各个时期作品的贯通以及具体作品的取舍则更是繁难、不易裁定的事情。丛书《孙犁集》共五种六册,计有《荷花淀》《耕堂散文》及其续编,《芸斋小说》《耕堂读书记》《书衣文录》。从规模看,它是介于中小型中间的一种体制,以一百万字左右的篇幅,要达到既精粹而又体现对象的主要业绩,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一个挑战。从丛书各个方面的情况来看,它有一个共同的取向,以及围绕这一取向运作的若干具体机制,从而使丛书凸现了孙犁作为散文大师、小说名家的现当代文学史地位,以及他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的特殊身份,并涵盖了孙犁各个时期的创作及其主要板块。要而言之,丛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自觉地体现了文学史的眼光,精粹而切要。 首先,丛书体例严谨,取舍得当。诗歌、剧本,向来不被认为的孙犁创作的长项,不在编选范围之内,道理不言而喻;经典的中篇《铁木前传》无法单独构成一册,只好舍去;理论性太强的篇章,对广大文学爱好者而言,不是当务之急,也就不考虑选录;晚年杂文和随笔的数量不少,单独成册不大合适,遂纳入《耕堂散文》里作为大散文的分支文体(体式)而选入。这样,丛书五种,在总体上,就突出了孙犁作为“散文大师”的文学史地位。孙犁于2002年逝世后,朝野一致认为他是文学大师——就文体而言,实为散文大师—— 有几十位作家、评论家正式撰文如此认为,近年间似并无异议。孙犁文学史地位的升级,离不开他的衰年变法、大器晚成,离不开他晚年那十本散文集子《耕堂劫后十种》。丛书编选者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了这一点,突出了散文在丛书里的分量。《耕堂散文》及其续编,在集子六册中占到两册,而《书衣文录》和《耕堂读书记》在文体上亦是散文;至于《芸斋小说》,孙犁自己说:“我这种小说,却是纪事,不是小说。强加小说之名,为的是避免无谓的纠纷。”这样,丛书就突出了孙犁的晚年创作和他作为散文大师的文学业绩。然而,孙犁作为小说名家的成就当然也不能忽视,《荷花淀》一册正好标示了作家此方面的成就——这也符合孙犁的创作实际与读者的习惯。《耕堂读书记》比起理论性的文章来,其可读性强,连类而及《耕堂散文》续编里的评论、杂文、随笔,读者自然会认识到孙犁属于学者型的作家。丛书主编罗少强先生多年前就编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辑过孙犁及其研究方面的图书,且一直关注孙犁研究的新成果。加上刘宗武等先生的谋划,这套丛书的与时俱进,在编选理念上创新,大大地超越技术层面,是在意中的。 其次,在上述构架的规划下,丛书五种依据各自不同的文体、版本演变情况以及所涉及的时间等因素,因书制宜,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显示了各自的特色。孙犁一生的创作是异彩纷呈的,因之简单的文体划分在编选丛书时是不敷应用的。即以其晚年的《耕堂劫后十种》而言,它基本上是按照写作时间顺序编辑的,主要收录了作者后期所写的各个分支文体的散文,呈现了“纵看成岭侧成峰”的风貌。它里面包含了 《芸斋小说》《书衣文录》《耕堂读书记》三本成书——这已为读书界所认可,也成了孙犁作品编选约定俗成的“小传统”。本丛书依照惯例,将它们分立,作为三种编入。因为在一般意义上的纯散文(或艺术散文)之外,上述三本成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孙犁后期创作上“主理”的主要成就。 这也就显示了孙犁的散文观是一种“大散文”观,说明了他承续了作为中国文学根本特征之一的“杂文学的体制”这一观念(上海学者陈伯海语),而且在师古的同时又有所创新。 刘宗武先生此前编辑过两种《书衣文录》的版本(1998、2013);2015年,人文社出了一个手迹版。多年来,他对书衣文录情有独钟,其搜索过程呕心沥血,多有发现。他认为:“ ‘书衣文录’ 已是研究孙犁晚年思想发展变化,最主要的、不可或缺的资料。”此次,“从 ‘手迹 ’本补入一百四十一则,从我拍摄的书影补入七则,共一百四十八则”。因之,这个《书衣文录》无可争辩地具有文献学的价值。 《芸斋小说》作为孙犁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已为读书界所看重。我们面对的新版,在人民日报出版社版三十篇的基础上,增添了《曲终集》里的三篇,仍保留原版的代后记《谈镜花水月》。编选者在《编后记》里提示说:“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作者写了亲人、朋友、婚姻和所接触到的种种人和事,以人、事折射自己所经历的时代。” 比之前期作品,此书的“真”更加凸显(即孙犁所说“带有很大的自传性质”),“这些作品,标志着作者的文体创新,也是其创作思想的深化”。—— 这后两点,是理解此小说的关键。 《耕堂读书记》是孙犁作为学者型作家的一大表征。罗少强此前和友人编选过一种含续编的此书版本(2008)。此次,经慎重考虑,删去了题跋类文章(编入《书衣文录》)。编后记摘引了著名学者来新夏一段评价耕堂读书记的论述,此段论述的评价相当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供读者参考。“本书对旧版中的明显错讹做了订正”——这正是再编选的题中应有之义。 《荷花淀》的版本向来很是不少,在时间的向度上容或是孙犁作品影响最大的一个集子。考虑到编选的文体与创作时期的要素,编选者在早期四个相关版本的基础上重新编选校订,意在编成一本“孙犁早期短篇小说精选集”——这同样也是一种文学史的眼光。有意思的是:编选者不无狡黠地说,他的“编选标准”,“勉强可说是 ‘审美’ 吧”——也又是一种艺术的眼光(孙犁自己就说过,当社会上强调政治时,对他的作品的批评就多;强调艺术时,情况就好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版本选录了比《荷花淀》的写作早三年的短篇《琴和箫》——这是一篇经常被忽视甚或遗忘的杰作,其艺术水平似不在《荷花淀》之下。军旅作家徐怀中在回答喜爱什么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说时,答案是:《琴和箫》,将其视为曾经“被埋没数十年之久” 的“一块精工打磨而又看不出打磨痕迹发文学美玉”。老实说,《琴和箫》并没有引起评论界应有的注意和深入的研究。 《耕堂散文》及其续编共两册。正编在收入作者各时期散文的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之基础上,又悉数增加了《乡里旧闻》以及两篇悼念文章。细察便会发现,正编所收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纯文学散文。而续编,“则辑录了作者中后期散文,以内容题材分为若干辑”,包括系列文章《芸斋琐谈》《文事琐谈》。目录显示,续编所收的有纯、杂二体散文——这是符合孙犁中后期的写作实际状况的。如此的处理,见出选编者的匠心。 丛书五种,都有一个简明切要的编后记,对必要的事项作了说明。各册之间的揖让、衔接和映照,也是很明显的。 另外,整套丛书在装帧设计上显得别致、典雅。小32开本,布面精装,各册配有数帧黑白、彩色照片;用纸好,行距稍宽,字的墨色饱满,而版式的设计既醒目又朴素。整体上,小巧可爱而又大方典重,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旅行时,可以置之行囊;平居阅读,握持起来也不费力。 (作者系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晚年孙犁研究》等著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1d405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