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 1.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后缀“们”(或写作“门”、“每”、“懑”、“瞒”等),产生的时间大致是( B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下列词语中出现于近代汉语时期的是( B )。 A.模式词语 B.倒反词语 C.偏义词语 D.同义词语 3.下列著作中不属于近代汉语研究对象的是( A )。 A.后汉书 B.敦煌变文 C.王梵志诗 D.唐人小说 4.出现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工具书有( C )。 A.《说文解字》 B.《切韵》 C.《中原音韵》 D.《广韵》 5.近代汉语时期可作结尾的辅音有( D )。 A.—m B.—n C.—ng D.—a 6.入声是指由下列尾音结尾的音节( C )。 A.—p B.—t C.—c D.—k 7.下列各句后括号内的词(在本句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C )。 A.这三村结下生死誓愿,同心共意,但有吉凶,递相救应。 B.展昭未免的才高必狂„„,竟将咱家的湛卢剑褒贬的不像样子。 C.晓以利害,明以大义。D.交他做姐姐,我做姐妹,俺两个一个口儿里出气。 8.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认为近代汉语时期声调的变化是( D )。 A.平分阴阳 B.浊上变去 C.与上古同 D.入派三声 9.寒山、拾得诗可用于研究( A )。 A.唐代口语 B.宋代口语 C.元代口语 D.明代口语 10.敦煌变文所反映口语的地域大致是我国的( B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浙地区 D.中原地区 11.《朴通事》、《老乞大》等文献的出现,说明了当时( B )。 A.佛教传入内地 B.民族交往频繁 C.市民文娱需要 D.科举制度需要 12.反映近代汉语口语最充分的是下列文献中的( A )。 A.水浒传 B.金瓶梅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13. ①从此改过前非,不再在金奴家去。(《古今小说》卷三) ②孙子在那里去了也?(《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③亦且这些妇女们偏要在寺里来烧香拜佛。(《拍案惊奇》卷二十六) 上面各句中的介词“在”如果是现代汉语,应该说成( C )。 A.向 B.从 C.到 D.去 14.近代汉语时期也出现不少以文言写成的文献,它们属于( B )。 A.近代汉语的变种 B.古代汉语的书面延续 C.仿古作品 D.新古文 15.传统的音韵学中所指的声调指( D )。 A.发音部位 B.声母C.韵母 D.发音时声音高低长短的变化 16.唐代人在创作近体诗时对汉语声调所分出的类别是( D )。 A.上平声和下平声 B.平声 C.入声 D.仄声 17.“三言”、“二拍”的作者凌蒙初是( D )。 A.唐朝人 B.宋朝人 C.元朝人 D.明朝人 二、填空题。 1.研究近代汉语时可将近代汉语时期分为 主干 部分和 非主干 部分。 2.近代汉语是从 古代汉语 发展演变而来的。 3.《三国演义》是一部 文白相间 的作品,只能部分反映近代汉语口语白话状况。 4.宋代 刘安世 、 谢良佐 和朱熹等人的话被记录下来,称为“宋儒语录”。它们也生动反映了近代汉语中的 口语 状况。 5.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出现了一大批宣讲佛教教义的白话作品,它们被称之为 变文(梵文) 。 6.近代汉语文献在用字方面 俗体 字和 通假 字比较多。 7.“适来失脚滑倒,又得家童扶起”其中的“得”字是个 被动(介) 词。 8.《切韵》是隋代的 陆法言 所著。到了 宋 代又有 陈彭年、丘雍 将《切韵》扩充而成《 广韵 》。 9.近代汉语文献语言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 口语和文言相间杂 ,二是: 口语的地域性 ,三是: 语言的时间性 。 10.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另两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 方言色彩 ,反映了语言的 地域性 ;文献里的口语也随实际口语而发展变化,体现了语言的 时间性 。 11.唐代口语资料是在 印度佛教 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三、判断改错题 1.《五灯会元》中记载:“有僧到庵前便去,师召:‘者黎!’僧便回首,师良久,僧曰:‘死却这老汉’。”其中的“良久”就是“好长时间”的意思。 ( 沉默的意思 ) 2.《虚党和尚语录》记载:“定上座虽则对物收税,争夺雪峰、岩头何?有人缁素得出,换盏点茶供养尔。”其中的“缁素”是“分辨”的意思。( ✔ ) 3.《水浒传》第三十六回:“他却因甚打这里过?”中的“打”字相当于介词“从”。( ✔ ) 4.《敦煌曲·珠泪纷纷》:“当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分过与他。”“过”为动词,意思是通。( 递、交的意思 ) 5.《元曲·杀狗劝夫》中有台词:“他觉来,我自支持他,包你没事。”其中的“支持”是“赞成、同意”的意思。( 对付的意思 ) 6.《水浒传》中有“和你去不打紧,只吃你性子不好,必要惹出事来。”其中的“吃”不是动词而是介词,相当于“因”、“因为”。( ✔ ) 7.《敦煌变文》有“浑家大小,亦总惊忙”;元曲中“不幸浑家亡化已过,函下这个女孩儿”。这两处的“浑家”意思相同。( 前:全家;后:妻子 ) 8.古代汉语判断句和近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 ( 不是基本 ) 9.唐宋时代的韵书里的“韵”就是现代所说的韵母。 ( 是指韵腹和韵尾,还包括声调 ) 10.《水浒传》:“杨志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其中“老大”意即“很大”。 ( ✔ )四、名词解释 1. 三十六字母 2. 五音 七音 3. 说有易 说无难 4. 同步引申 5. 模式词语 五、简答题 1. 在汉语史分期时为什么要确定前后阶段可以互相重叠原则? 2. 什么叫偏义词语?偏义词语中不起意义作用的部分为什么还要存在?它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3. 略举数例说明词语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 ①(刘姥姥)说着又往窗外看天气,说道:“天好早晚了,我们也去罢,别出不去城才是饥荒呢。”(《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②(凤姐)本性要强,不肯落人褒贬,只扎挣着与无事的人一样。(同上书第十九回) ③虽说我现今身子不好,想来也不致落褒贬,必是比宁国府里还得办好些。(同上书第一一零回) ④若孩子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水浒传》第五十一回) ⑤出来的偌大小年纪:这个道七十,那个道八十,婆婆道九十。(《外编·兰采和》第四折) 试分析上例中的“早晚”、“褒贬”、“好歹”、“大小”等词语,看看它们在用法上有何共同特点。 七、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且说如今到那里去?他想道:“冲州撞府,没甚大遭际,则除是长安帝都,公侯卿相中,有个能举荐的萧相国,识贤才的魏无知,讨个出头日子,当遂平生之愿。”望西迤逦而行,不一日,来到新丰。原来那新丰城是汉高皇所筑。高皇生于丰里,后来起兵,诛秦灭项,做了大汉天子,尊其父为太上皇。太上皇在长安城中,思想故乡风景。高皇命巧匠照依故丰,建造此城,迁丰人来居住。凡街市、屋宇,与丰里一般无二。把张家鸡儿、李家犬儿,纵放在街上,那鸡犬也都认得自家门首,各自归家。太上皇大喜,赐名新丰。今日大唐仍建都于长安,这新丰总是关内之地,市井稠密,好不热闹!只这招商旅店,也不知多少。(冯梦龙《喻世明言·穷马周遭际卖炊媪》) 问题:1.“那里”是什么词?疑问代词 2.“日子”“鸡儿”“犬儿”是属于什么结构的合成词?加缀 3.“迤逦”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为什么?单纯 4.“新丰城是汉高皇所筑”是个什么句?(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处置句?)判断句 5.“思想故乡风景”中的“思想”是什么词?(动词?名词?形容词?) 6.“与丰里一般无二”中的“一般”意思是否相同?这种现象叫做什么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7.“好不热闹”中的“好不”是什么意思?“不”起什么作用? 8.这段文段是什么时代的作品?代表什么时代的语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7f0c0bba1aa8114431d9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