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用350年才可成为世界富强之国 中国还要多久才能赶上西方强国?自从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用枪炮打开之后,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几代中国人。早在100多年前,出使英国第一人,也是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公使郭嵩焘就为我们列出了一张时间表。应该说,在同时代的官僚士大夫中,郭嵩焘对当时的中外大势,特别是对西方文明是有着比较清醒、准确认识的。他认为中国至少得用480年的奋斗和努力才可望成为世界上的富强之国:学习西方军事,30年可初见端倪;学习西方的制造工业,50年可稍见成效;兴办学校,100年方能树艺人才;再用100年荡涤旧习,再用100年砥砺精英;再用100年趋于大成。 郭嵩焘1875年奉旨出使英国,1879年奉调回国,1891年就去世了。本来郭嵩焘是出了名的急性子,然而在为中国规划未来的蓝图这件事上,居然变得如此从容不迫,如此低调,如此有耐心,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后人的深思。他说这番话大约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如今,时光又流逝了130多年,在这么多年里,我们学习西方军事,学习西方的制造工业,从天下大乱到初步温饱,总算稍见成效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取得了什么骄人的成绩呢?我们兴办学校,可又“树艺”了多少真正的人才呢?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又靠什么去荡涤旧习呢?又拿什么去砥砺精英呢?从温饱到和谐,我们就足足走了50年,那么真正的和谐,100年真的够了吗?我们现在还停留在走“正路”和走“邪路”的形式主义争论上,要想真正趋于大成,又要用多久的时间呢?难道我们还真的需要350年时间吗? 当然了,一听郭嵩焘的这话,一些持中国崛起论的爱国者又要义愤填膺了:我大中国的鸡的屁(GDP)已经成为世界老二,成为老大也指日可待,早已是世界上的富强之国,还用花几百年的时间去奋斗和努力吗? 实际上,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这决不仅仅是GDP或GNP所能证明了的。北大教授林毅夫认为,中国只要利用好后发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应该可能再维持20年到3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可能最慢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以后超过美国。即便这个好梦成真了,2030年以后,中国经济或许真的赶上了美国,实现当年毛主席老人家 “超英赶美” 的梦想,但那又能说明什么呢? 要知道,财富不能创造文明,文明却能产生财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为了经济。尽管我们中国有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但能够理解的始终是少数精英,大多数老百姓并没有在文明之内。如果我们不能从精英文明扩大到覆盖大多数人的文明,那么我们的文明将会是非常脆弱的。当今中国,说的好听点是生机勃勃,人气旺盛;其实我们整个社会都缺少秩序,说“礼崩乐坏”也并非危言耸听。中国古代有“礼失而求诸野”的说法,而今我们到哪儿去“求诸野”呢?我们只能到欧美去了,欧美民众依次排队,讲话轻声细语,少见肢体语言,社会大部分角落洋溢着安详温煦的气氛, 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从精英到草根,从政府到民众,大家都心浮气躁。一个心浮气躁的社会,是产生不了什么文明的,经济发展也是没有什么动力源泉的。 实际上,文明的产生也好,成为世界富强之国也罢,归根结底是各国教育的比拼。可是看看我们中国的教育,就更让人失望了。教育是培养一个民族创新发展和传播文明最重要的前沿阵地,而今,这块阵地已经全面沦陷。国家投入教育的资金严重不足,一个4%,几十年都实现不了;教师待遇低下,地位卑微,与教育所承担的神圣使命非常不符,这些就不要多说了。各级学校已经抛弃了教书育人的基本目标,被应试教育这辆破车裹挟着正向万丈悬崖边上风驰电掣,即使教育部经过几次修修补补的教改,试图纠正它偏离的方向,也无济于事。于是教育成了考试的附属品,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考试转,学校成了传授考试妙法的场所,老师和学生成了备考应考的机器,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即是明证。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天生好像就和祖国的下一代有仇似的,不把他们的兴趣扼杀殆尽,不把他们的个性磨灭完全,不把他们的才情摧残完毕,不把他们变成中国考试大机器上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就决不罢休。我们的教育就这样一日千里地堕落着,这就导致了从各级学校里毕业出去的学生多是随波逐流之庸人,而少砥柱中流之精英,能具有保守能力就算不错了,说创新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当然有时候这些人也会豪情满怀地喊几句抵制日货的壮观口号,不过也只能是喊喊而已了。 我们先不要和欧美国家比较,就和我们的近邻日本比一下。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在《日本的成长和教育》(1962)中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be8d01be23482fb4da4c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