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摘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中收录的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七言绝句,名为《出塞》,书写者为王昌龄。这首诗整体上大气恢弘,情感深厚,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逝去士兵的缅怀,同时也表达出对国无良将的愤慨以及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战斗决心。 关键词:《出塞》;龙城飞将;胡马阴山 水冲沙去,金颗粒存。千年来,时光无情的流水,卷走了太多的东西。仅仅就古典诗歌而言,存在于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也只是古人所写的极少的一点。其中,容易被人们记住,朗朗上口,又具有深刻内涵的朗诵,更是不可多得的佳篇。王昌龄的《出塞诗》,就是这种好作品[1]。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又称江宁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任校书郎、江宁垂、龙标等小官,世称王江宁,后来在江夏弃官隐居。《安史之乱》之后,他还回到家乡,但是当地刺史间丘晓对于他的到来很是不满,因此使出计谋使其死亡,其结局十分悲惨。王昌龄在开元和天宝年间,以诗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诗作内容较为丰富,既有表现边塞生活,又有反映宫怨离愁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在他的边塞诗中,有一部份是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军人爱国立功、思乡之情。将宽广的背景与深长的情意融于一体,浑厚奇特。这一时期,除了李白外,很少有人能与他的短诗相比,他诗中流露出的浓烈的真挚感情,以及明快的韵律、悠扬的音调和精炼的文字,都被人们称为"开天辟地的圣手"。 诗人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出发,在第一句中对寒月照边关的凄凉景象进行了描写,二这里面所说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并不能被理解为某一朝代的景象,在这句诗中,使用了秦汉、关月四个字,这种书写手法在修辞上叫做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的月亮,秦汉的关。在这句始终,诗人表达出字秦汉以来这里的战争就一直存在,凸显了战争的时间和地点。“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万里”其实是虚指,主要用来表达边塞与内地的距离,能够很好的将当时的空间距离展现出来,让人们展开联想想象,回想战争的残酷,当时百姓生活的艰辛,抒发了诗人的悲痛之情[2]。 有前两句诗的衬托,那么该怎样拯救黎民百姓与水火之中呢,诗人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写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千古名句。诗人将希望寄托道了有远见卓识的将军身上。这句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如今仍然健在,那么绝对不会让敌人的铁骑跨国阴山的界线。“龙城”是指因奇袭匈奴圣地龙城而得名的大将军卫青,而“飞将”是指威名远播的飞将军李广。实际上,龙城飞将不只是指代这两个伟大将领,同时还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汉朝抗敌名将。“不教”在这里读平声,意思是不允许,而“胡马”则是指入侵本族的骑兵,“度阴山”就是跨过阴山。阴山在当时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型山脉,是汉代北边边防的“万里长城”。在后两句诗中,就显得含蓄的多,但同时也很巧妙,通过这种鲜明对比的形式,更能表达出诗人的所思所想,更便于人们理解和感悟。 这首诗着重表现了诗人对敌人的蔑视和对国家至死不渝、无所畏惧的忠诚,他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概括来说,整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皎洁的明月和恢弘的城关,在景物和地点的描写上引起了人们对历史战争的回忆,同时还表达出将士们浴血奋战、驰骋万里的无畏与勇敢。想起来,守卫边关的孤军,仰望着明月和关塞,想起了古往今来在边防军中发生过的无数战争,如今自己也从万里之外奔向了前线,守卫着强盛的土地,却因战争的结束日期遥遥无期而无法返回,无不热切地期待着能有一个像李广一样聪明勇敢的将军,带领他们击退敌人的进攻,结束战争。所以说,这首诗,同时也反映了军人昂扬的爱国抗敌精神和热爱和平的心境,表达了他们对远古英雄的崇敬、与向往,以及对当时庸儒误国将军的悲愤。后两句诗用两名名将的事迹比作参加战争的千千万万的戍边将士,歌颂他们的奋勇杀敌、无畏生死的战斗精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式及意思均自唐初崔氏《大漠行》中「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不过用词已变。他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边防兵巩固边疆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只要有卫青这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过不了阴山。那两个句子比以前更雄壮。 这首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都潜藏着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且空间宏大,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好卖的英雄气概[3]。 诗歌内容虽短小,但却表现出一种浓厚而复杂的情调。他对远征的士卒深表同情,对朝廷的好大喜功、不择手段表示不满,但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光和战争的正义性,誓言“不教胡马度阴山”,满怀爱国热情。 这位诗人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写,而是从历史的角度找到了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那个时代的美好景象。汉关秦月,无不融情于景,渗透着人物情感的色彩。将复杂的内容融于诗句中,蕴涵深刻,寓意深刻.诗歌意境浑厚,韵律高远,语言凝练明快。 诗的美,诗的语言的美,常常表现在看似平淡的字眼上,或者说,是把看似平淡无奇的字眼用在最具体、最关键的地方。这几个地方,往往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总结 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是时代的号角.自隋唐以来一百多年来,由于边塞战乱连绵,疆域不断扩张,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民对边塞生活逐渐关心、熟悉,不再觉得荒漠荒凉,而是觉得新鲜、有吸引力。因此,边塞诗在不断地发展,在盛唐时,边塞生活成为诗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顾等人都成就卓著。 参考文献 [1]王昌龄.《出塞》[J].课外语文(下),2020,(2):3. [2]李飞跃.王昌龄《出塞》诗的历史互文与文本场域[J].文学评论,2020,(3):120-129. [3]王昌龄.出塞[J].万象,2018,000 (0Z4):P.8-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6a7730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