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字的特点 总特点:字形修长、内紧外松、左收右放、刚劲挺拔。 欧阳询,字信本,早期学习二王书体,后来又学习北朝的碑刻书体。同时吸取当时一些书法家的长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整体上看,欧体字的造型风格是承上启下的,即欧体字既存篆、隶之笔意,又含晋、魏书法之遗风。 ①欧体的运笔特点 欧体的运笔特点主要表现在: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 欧体的横竖画多用折笔藏锋,如“上”“性”两字。行笔多取直势。横画的右边略高于左边,长横画中段较细,如“五”“善”两字。 竖画正直。悬针竖多在出锋前稍按,使收笔处含蓄有力。 撇画的落笔多用藏锋,或方或圆,提笔斜出前稍按,使下部略粗,显得笔势劲健。如“名”“交"两字. 捺画中平捺的落笔多用折笔藏锋,斜捺的落笔多为露锋。无论是平捺还是斜捺,捺脚处都驻笔成方,向右提笔出锋。捺的弧度都很小.如“改”“人”“长”“远”四字。 ②欧体的结构特点 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欧体点画组合的变化非常丰富.上下结构的字多纵向伸展,如“暑”“膺”两字。左右结构的字多横向扩散,如“明”“纯"两字。点画多的字写得特别大,点画少的字写得格外小,如“显”“生”两字。竖在中间的多上下伸展,如“申”。竖在两边的多向背取势。如“阁”。 欧体的组画结字是十分巧妙的.如“灵”是一个点画很多的字,在组合安排上将中宫收缩得很紧,上下几个部分的合理分布,使整个字并无拥挤的感觉。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许多书法爱好者将欧字作为入门的范本,但练了几年,收效甚微,虽有形,却无神,观其字,味同嚼蜡。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 欧字法度森严,字存隶意,字形偏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谈,以下说说几个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 用笔 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其它如竖画的收笔处、横折的折处、取法于隶的竖弯钩的收笔处等,都带有圆意,都可用“揉笔”。 注意细微的粗细变化。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二) 笔势 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笔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白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三) 结体 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钩画,极力放开,对比强烈,不能写得缩手缩脚。 字字有“险”处。千万不可将欧字写得过于“平”,“均”。横画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厉害,但通过其他的笔画又化险为夷,如“怀”字,靠最后的长点求平衡。打破常规的处理,让该居中的偏侧,如“宫”的第一点,“千”的中竖等;应错开的却对齐,如:“长”的两竖等.看似平整的楷书,通过“险”的结体变化,使欧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虚实要得当。欧字中一些衔接的地方,诸如“雨”,“门”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内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与室必有门窗一般,取透气之意,避免沉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b8dddb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