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漫谈美国的家庭教育 作者:杨秀芹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12期 初到美国,感触最深的是美国人的彬彬有礼,即便是碰到陌生人,他们也会迎面微笑或者热情打招呼。如果是一起上车,男性会很绅士地示意你先上;碰上可以自由关闭的门,如果是前后进入,对方很远就会给你把门留住;狭路相逢,对方总会主动让路并抱歉地说“Excuse me”,哪怕是几岁的小男孩都如此。起初对此我有点无所适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好奇心,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使然。走得越近,才越是发现家庭教育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源于其文化传统。在美国生活的日子里,我深感宗教对他们的明显影响。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将“宗教自由”写进宪法的国家,众多的教堂散布于美国的大小城市,在一个城市的十字路口,有三四个教堂并立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可以说,美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规则都以此为基础。正是弄清楚这点,我才能理解美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寄宿(爱心)家庭,他们愿意开放自己的家庭,视每一个孩子如己出。 美国父母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人人平等,在一起可以不论年龄地互称兄弟、姊妹,或多或少还是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因此,美国父母认同“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的观点,他们从来不会有为孩子包办的想法。孩子到3岁左右就有单独的房间,再长大一点就开始独立地设计和归整自己的房间,父母只做善意的提醒和提出意见,决不会替代孩子去做。美国父母不会代替或强迫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学会在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主,独立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可谓是美国父母的“无为”;只从旁提醒、参谋和引导——这可谓是美国父母的“有为”。因此,在美国呆久了,我慢慢习惯了美国父母的话语,如“我觉得……会好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等等。 一位美国朋友在一所中学实习,曾经问班上的同学将来会选择什么工作。中国孩子一般都谈理想,表示将来要成为科学家、医生、律师等,美国的孩子却很实际,表示愿成为修车工、超市收银员等,而且计划好了自己要如何进一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在美国,父母一般不太在意孩子的未来和职业,他们认为孩子只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可以谋生、立足社会,那么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美国父母的“低期望”体现了一种“人中人”的教育追求;相反,我们的孩子胸怀远大,却是源于我们强调“人上人”的教育——父母操心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有一份体面工作的结果。也许我们要学会把教育观念摆到培养“人中人”的层面,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孩子——也放手“无为”一回。当孩子经过努力,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即便是一位售货员、修理工、环卫工人此类“人中人”的工作,我们也该为孩子的选择而感到欣慰。 美国父母“无为”的智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曾记得在国内与一些家长交谈,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的问题让很多家长头疼。但一位美国母亲对此的回答是,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本来就不同,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真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正的兴趣和爱好。这位母亲还说,孩子的兴趣爱好仿佛每天都在变化,无论是变好了还是变多了,都是孩子自己感受快乐的选择,如果你愿意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听到最动听的音符。 这番话可谓一语点醒了我。我和国内许多父母一样,未能感受到孩子内心最美好的声音,而且可能还在无意中给孩子造成了各种伤害,而这一切我们仍全然不知。正如我们一直这样认知的:“孩子是我生的,对我们而言还有什么秘密?”为此,国内孩子实际上是赤裸裸地暴露在父母面前,他们很难守住自己的秘密,甚至他们根本不需要什么秘密。而在美国,孩子有了单独的房间后,父母是不能随便进入的,更不能随意翻看他们的东西。如果父母想从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或学业成绩,学校会以保护孩子隐私为由不向父母提供这类信息。这种和我们截然不同的认知,其本质上是把孩子放在一个独立的人的位置上,并且放在与成人平等的位置上来尊重。试想,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又怎么会有尊重别人隐私的意识呢?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学校与家庭还很尊重孩子悲伤和发怒的权利。他们认为孩子是正常的个体,他们会有悲伤,他们也会生气,家庭和学校不能粗暴地给予否定,而是要认识并适当地疏导。女儿就读的学校中有一门必修课程,目的是让孩子学会通过微笑、深呼吸和放松等方法让自己成为控制悲伤和生气的“情商小明星”,而且教室里也专门留出了一块区域以让孩子们调整自己的情绪。 美国的家庭一般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所以一般不会溺爱孩子,也不会给孩子过多的约束,反而会鼓励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因此,美国父母会要求孩子承担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的邻居是一位典型的美国家庭主妇,她让孩子每天帮忙倒垃圾,并每次付给孩子25美分作为酬劳。这一做法让我很惊讶,心里难免产生“孩子会不会乱花钱”等想法。但孩子的表现让我更惊讶——孩子很仔细地管理着自己的“小金库”,对于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不会向父母直接索要,而是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到底要多久才能挣够钱。原来,这就是美国家庭的“理财教育”。 生活在美国还有一种别样的体验。美国人经常谈的词汇是“志愿者”。志愿者在美国非常盛行,且活跃在各个领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一般很重视对孩子的自愿服务教育,带领孩子走进社区,养成孩子服务社区的意识与能力。在学校都成立有家长志愿者协会,且家长都非常自愿地参与学校活动。此外,家长会鼓励孩子参加社区或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也从来不会错过带领孩子体验捐赠和助人的喜悦的机会。感恩节前夕,我途径一个社区,看到很多父母带领孩子把火鸡或感恩节的其它食物捐赠出来。当时电视台进行采访,问及一个孩子的感受时,孩子简单的一句话——“大家在一起过的感恩节才是真正的感恩节”深深打动了我。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每个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其他人的人道关怀和义务,而这点必须从小养成。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湖北武汉 43007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df464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