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到生活之中。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难点: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狼孩的故事》、播放视频《红毛猩猩夏特克》 提问:为什么“狼孩”在人类社会却要想方设法逃回森林,而“红猩猩”夏特克被送回动物园却总想回到人类社会以致抑郁萎靡、最后死亡?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没有学会人类的基本生活技能,不会说话,不识字,无法与人类正常交流,无法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所以,想逃回森林。而“红毛猩猩”夏特克却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了一些手语,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够与人交流、相处,它已习惯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甚至很享受这种生活,所以,被送回动物园后变得孤独忧郁萎靡,最后死亡。所以适应社会生活,能够在社会中成长及其重要。 【讲授新课】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问题一:“红猩猩”被训练学习手语、表达需求、与人交往等过程被称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红猩猩”被训练学习手语、表达需求、与人交往等过程被称为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知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区别: 社会人: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与"经济人"相对。 自然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问题二: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在社会中学习,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图片展示:孟母三迁、孔子授业、伯牙子期、大众传媒 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的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管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日渐养成,我们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讨论:能举例说说自己从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大众传媒方面学会了哪些东西?你学到的这些东西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问题三:“红毛猩猩”夏特克脱离人类社会后“交往等能力”都退化消失,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①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社会化对个体的发展及其重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② 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化的基本方式。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问题四:人与社会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系的呢? 讨论:仔细观察每天的生活,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使用哪些物品?这些物品与社会上的哪些职业或行业发生联系? 闹钟、刷牙洗脸、穿衣服、坐公交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农业、工业、建筑业、纺织业、五金业所提供的物品,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一)养成亲社会行为 案例一: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初中学生学农教育,编制了学农项目市级实施方案,将学农教育计入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农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田间劳动,都学习配菜做饭,都有劳动成果。学农期间学生跨区跨校混合编班,学生自带铺盖,自行负责日常生活、内务整理。学生们不仅学习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体会动手创造的乐趣,更增强了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培养了互助、友爱、感恩的精神。 日记分享: 1、“我们从学农课中学会了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懂得了如何去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学农课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这个新班集体的凝聚力,当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来自同学的一句关心的话语,或是一个安慰的眼神,都会让我们深深地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2、“参加这次学农活动,虽然很辛苦,但也让我认识到做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不付出努力,只想获得回报,无异于是等着天上掉馅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ed697c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