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房县黄酒作文 我的家乡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的房县,是全国有名的黄酒之乡。据史料记载,这里酿造黄酒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黄酒。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就是酿黄酒的高手,从做曲到酿出全部自己动手。 “九月九”做香酒。每到野菊花盛开之际,是家乡人酿酒的最佳时节。母亲拿出糯米,择去杂物,用山泉水淘洗干净,再上甑蒸熟,倒入笸箩摊开降温。 我们早就等在笸箩旁,看着热气腾腾的熟糯米直咽口水。这时母亲会为我们捏上一小坨沾白糖吃。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对我们来说就如同吃肉,心中快乐无比。 当熟糯米晾至与体温差不多时,母亲撒入适量酒曲粉,拌匀后装入洗净的瓦盆,边装边用手压实、抹平,并在瓦盆中央留下一个圆窝窝(洑窝),再加入一碗温开水,然后将瓦盆放入稻草窝中保温发酵。 一般一天一夜后,便能闻到酒香,瓦盆中间窝窝里的水已变成清醇甘甜的酒洑汁,糯米也变成了甜糟,满屋的香甜味最是诱人。 刚下洑的甜糟,酒劲小,妇女、儿童都喜欢吃。我最喜欢悄悄地用小匙子刮着洑汁窝边的甜糟吃,那甜甜的幸福至今仍记忆犹新。 直接吃甜糟,太侈靡浪费了。母亲把甜糟装进小口坛子密封,放至腊月,让甜糟变成甜中带苦的酒糟子,酿成黄酒,待春节时饮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酿黄酒,家乡人叫熬糖酒,是准备过年的重要事项之一。一般在腊月上中旬,母亲便挑选优质饱满的小麦用水泡胀,放入豆芽缸或有洞的瓷盆中覆盖湿毛巾放在灶台上,每天早晚各淋一次温水让其发芽。经过十天半月,小麦长出嫩黄色的麦芽。 这时,母亲用石磨将麦芽磨成浆,兑水煮沸,用纱布滤去粗渣倒入大木缸中,再加入适量凉开水和早在秋季做好的酒糟子,保温发酵三天左右。 发酵的过程中能听到嗞嗞啪啪的声响,如同无数螃蟹在塑料布上爬动,又好似千万只蛐蛐在轻声吟唱。发酵完成后,木缸中的酒糟便浮在上层,汁液呈浅黄色。 母亲在酒缸中插入一个竹篾酒抽子,滤去酒糟,从中舀出汁液,这便是真正的黄酒了。黄酒起缸后被贮存到大酒坛中,待到有客人来或春节时饮用。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糯米酿十分珍稀,用糯米酿的酒只有春节或有客人时才舍得喝。平常主要用普通大米和玉米酿黄酒,无论出酒率还是味道都不及糯米——特别是玉米酿的黄酒,又苦又涩。当然,在夏季麦收后,母亲也会用麦粒脱皮后,做甜糟为我们解馋,但它不耐贮存,在常温下不到一周就变酸了。 如今,红酒、啤酒和白酒几乎已经取代了黄酒的地位,但是家乡人酿黄酒、喝黄酒的习俗还一直保留着。 黄酒就如同小家碧玉,也许不够风雅、时尚,上不了大台面,但它温润甜柔,清而不俗。热了,喝一碗,爽心润肺;冷了,温一碗,暖身暖心,总是如此体贴入微。 每年春节,千里房县处处黄酒飘香。我们这些归来的游子围着火炉,温一碗母亲酿的黄酒,更能切实感受到家的味道。再次挥别故土,满满的行囊里自然少不了家酿的黄酒 那温热香醇,一如家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04bf73a7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