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 位 之 美 摘要:《涉江采芙蓉》是首短诗,不难理解。文章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了此类思乡诗产生的原因,并从内容和写法的角度,阐明了由于时空上的错位和写法上的错位而使本诗流传千古。 关键词:思乡 时空 对写 错位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从“所思”、“旧乡”等词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思乡诗,说它是一首爱情诗也不为过,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思念家乡与思念爱人从实质上来看是一样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为什么从古到今中国出现了这么多思乡诗呢?这里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原因。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叫大马哈的鱼,幼鱼孵化后游入大海,等到它们长大成熟到了繁殖后代的时候,它们会长途跋涉,历尽千难万险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产卵生子,它们的后代也延续着它们母亲的习性,周而复始,从不改变。在中国很早就有“狐死首丘”的说法。屈原诗云: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曹操也说: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据说狐狸这种动物在临死前脑袋一定会朝向自己洞穴的方向。所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动物尚且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这样。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思念故土旧园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种情结。 当然,除了自然的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的原因。据考证在《古诗十九首》成诗的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乱,全国人口锐减到3000万左右,而当时东汉的国土面积仍然相当辽阔,至少从名义上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还都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人口少,幅员辽阔,四分五裂的几个政权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互相攻伐,再加上自然灾害,普通百姓家常常十室九空,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命运悲惨。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五从军征》写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曹操《蒿里行》也这样描绘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些作品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就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游子与征人,有游子与征人必定有思妇,因此游子思妇就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题材。而《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思念家乡与亲人之情正是《古诗十九首》中常见的情感之一。 从内容看,这首诗浅显易懂,也没有多么高超的写作技巧,但它能够在数以千计的诗作中流传下来,必定有其可取之处。其中之妙,非仔细品味不可。胡应麟曾这样评价《古诗十九首》:诗之难,其《十九首》乎!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古诗十九首》最可贵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它浅易的文字,因为愈浅显的文字往往更能表现丰富的内涵。古人分别时有赠送礼物的习俗,所赠之物不一而足,有贵重如金银珠宝的,也有轻贱如柳枝茅草的。其实所赠之物不在贵贱,而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份情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诚如本诗中主人公所采之芙蓉,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形式、一个符号,它所代表的主人公对故园故人的那份牵挂才是实质。当然,芙蓉这一意象在诗中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纯洁高洁的象征。再者,不像其它所赠之物如柳枝梅花随处可见、唾手可得,芙蓉开在特定的季节,并且要在芳草众多的湖泽中寻觅才能得到。由此可见,主人公愁怨郁积之深、思念之痛切,可谓苦矣!可以说,主人公涉江采芙蓉既是排忧解愁的一种手段,又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只可惜,主人公辛苦所采之芙蓉,不知赠与何人。“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思念之人远在天边,这种时空上的错位,给人一种凄恻动人的美感。“旧乡”、“离居”无不是在错位的时空中给人留下一声无奈的叹息,令千百年来读到此诗的人无不动容。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其实,“忧伤以终老”何尝不是一种悲剧! 从写法上看,本诗采用了对写的手法。因为从古诗《西洲曲》等作品中不难看出,采莲之人一般为女子,而发出“还顾望旧乡”动作的应该是女子的心上人,因为背井离乡的多为男子。采莲女子在思念漂泊在外的爱人,而远在异地他乡的爱人此时也在思念家乡的她,这种从对方着笔的对写手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错位,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错位又给诗歌增添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与美感。 刘勰评价《古诗十九首》说“一字千金”、“五言诗之冠冕”,可谓中肯,从这首诗看,同样是抒发思乡之情,但由于采用了时空与人物错位的写法,使诗歌呈现出浅显而不失蕴藉、明朗而不失朦胧的美感,从而使它超越众多思想之作而名传后世。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 [2]朱东润 主编《中国历代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4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050949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