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奥秘

时间:2022-10-06 19:58: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奥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161130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能成功“申遗”?

古人为什么将节气定为24个?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两个,它是根据太阳运行位置来划定的。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节气。

古人为什么将黄道分成24份,而不是20份或30份或是其他数值呢?除了每月安排2个节气利于农时较为科学合理外,还与古人对数12的推崇有关。12是古代用得最普遍的一个数字,如12月份、12时辰、12地支……形容双方感情好得不能再好了,也会用到此数,称是“十二分交情”。

古人为什么要迷信和崇拜12呢?《左传·哀公七年》揭示了其缘由:“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大概意思是,周朝统一天下后,制定礼仪,上等的物品数量不过12,即最多是12这是因为12是天界大数。周代“天之大数”慨念的形成,与古人对月亮和岁星这些天体的早期观察和发现有关。太阳与月亮沿着轨道运行一周要会合12次,月亮有12次会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人有12晚看不到月亮,便形成了12个“朔日”,相应的也有12个“望日”——月亮正圆之日。

月亮有规律地变化12次,就是一岁(年)。在观察月亮的同时,古人还发现木星公转一周的变化也十分有规律。是12个岁,即12(实际是11.86年),故古人称木星为岁星。为便于观察,古人遂将岁星每年运行的区间定为“星次”,12个星次完成了,岁星便公转一周,即古天文慨念中所谓的“一周天”,也称为“一纪”。

历史上24个节气中出现的第一个节气是哪个?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分别是:农历一月的立春、雨水;二


月的惊蛰、春分;三月的清明、谷雨;四月的立夏、小满;五月的忙芒种、夏至;六月的小暑、大暑;七月的立秋、处暑;八月的白露、秋分;九月的寒露、霜降;十月的立冬、小雪;十一月的大雪、冬至;十二月的小寒、大寒。在二十四节气形成过程中,“冬至”是最早出现的节气。

冬至是农历十一月的中气。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冬至”的概念,不过那时人们叫冬至为“至日”、“日南”、“南日”等,这些词语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均已发现。“冬至”出现最早可能因为古人对这个日子太敏感、太在意——冬至以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再过一段时间的严冬,天气就渐渐转暖。

“冬至”不只最早出现,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首节:在秦汉时及以前,一年中的12个中气里,冬至是起点,“小寒”则是12个节气中的起点。故司马迁《史记·律书》称:“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当时,到冬至日官方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据《史记·历书》,汉武帝刘彻当皇帝第七年(公元前104年)曾将冬至作为一年之始,并改年号,称该年为“太初元年”。同时诏令要求大家过“冬至年”。《淮南子·时则》记载,在冬至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与后来过“正月年”春节如出一辙。现在人们还说“冬至大如年”,就是此遗俗。

“冬至”还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的一个节气。中国最早使用“土圭日影”法来测定冬至。《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古人最看重哪几个节气?

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古人将24个节气编成了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但24个节气在农时和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一样,其可分为五类,一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二类象征气温变化: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三类反映降水变化: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四类显示物候现象:有惊蛰、清2个节气。五类说明农事要求:有小满、芒种2个节气。这些节气


中,古人最看重的是俗话说的“四时八节”,“四时”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八节”即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8个节气。8节之间大概相隔46天。

古人为什么认为上述8个节气最重要?这从其命名上即可看出来。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四个季节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即立春和立夏,“闭”即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还产生了民俗节日中最重要的“八节”,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方,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到达最北方,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因为冬至和夏至对生活影响最大,古人干脆将其当作重要节日来过,分别为“冬节”和“夏节”,并编出了相应的《数九歌》,提醒人们注意生活、生产节奏,调整适应时序。

但夏节始终没有冬节那么受欢迎,为什么呢?这与帝王对两个节气的好恶有直接关系。汉蔡邕《独断》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1bd321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