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及赏析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ī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文学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 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a3d8a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