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4-04-01 04:54: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觅渡,觅渡,渡何处 ?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 我就 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 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 他太博大太深邃, 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 l990 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 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 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 大喊一声: “你朝爷爷砍吧! 20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你看他的照片, 一副 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 在上 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 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 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 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 样折服了一代人! 秋白与鲁迅、 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 也是齐肩至顶的啊, 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 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 但是他没有, 他目 睹人民沉浮于水火, 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 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 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 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 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 最大的从容。 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 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 样坚定。 刑前,秋白唱《国际歌》 ,唱红军歌曲, 泰然自行至刑场,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 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 他偏偏 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 。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 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 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 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 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 是用解剖刀, 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 他在 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




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 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

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 看他从容

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

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河上来往

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

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 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

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 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 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 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

一个人无

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

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 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 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 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 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 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 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

项羽面对生的希

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 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 的生他们都把行将定格 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108.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座桥的名字,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

)

?”为标题,既以

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又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B.

是理性的

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

C. 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 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 有“十分才”却 只干成了一件事。

D. 作者将灵动的笔触、畅晓的行文、哲理的思索与瞿秋白悲剧意义有机结合,赋予了文 章不同寻常的厚度和分量。

109 •“秋白不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

110 •作者撰文缅怀瞿秋白,在文中将其与项羽进行比照,试探究二者之异同。

同样是死瞿秋白与李逵的区别是:前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b3d2ce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