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环境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5-04 09:28: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生态环境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的不断高速消耗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环境承受着很大 压力,于此中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西部开发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开采,也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以及在社会各方面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造成很大浪费,致使今天资源的缺乏和环境的大规模污染。对此,我们要认真思考一番,回头看看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西部开发 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生态环境法律保护为视角看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基础----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法律保护为视角 [1] 曹利军:《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2 [3]窦玉珍主编:《环境法通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佚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http://www.148cn.org/data/2006/0508/article_2336_1.htm [5] 王芳:《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宁夏党校学报 20021 [6]王莉芳 侯普育,《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http://www.gx-info.gov.cn 2007-7-10 11:16:17 [7] 崔军林:《法治基础浅论》http://www.law-star.com/cac/25005325.htm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循环经济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传统工业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这种模式在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自然资源,污染着生态环境,导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破坏等自然矛盾,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发展的持续性。一


些西方国家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的“资源化治理方式”,到90年代基本形成了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的“生态设计”整体思路,循环经济模式开始形成。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及可持续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经济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才正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1/2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我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节约型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匮乏。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且,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目前,我国每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对资源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加。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资源是难以为继的。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我们早有切肤之痛的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明显制约和损害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资料显示,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其表现为:森林覆盖率低,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现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应该说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灾祸。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砝码,使得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让步。总之,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人民还不富裕,发展经济的任务很重。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我国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当初走过的“末端治理”发展经济的道路。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总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


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要始终着眼于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

1.加快试点的建立和经验总结,寻找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入手,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典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及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推进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

2.搞好规划,做好“生态设计”。第一,生产企业制定生态生产规程。即按照循环经济的需求,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达到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生产消费的清洁化。第二,在工业集中区域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传统重化工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的改造,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产业链延伸组合。第三,在一定区域建设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行业与行业、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1.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4.从发展生态农业入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1.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拓宽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渠道。

2.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改革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能源密集型、重污染行业及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自觉行动。

3.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行业的资源环境绩效标准和标识制度,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等。

参考文献

[1]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龚建文.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及其政策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3]齐建国.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须走“特色”路[N].中国质量报,2005-04-27. [4]戴廉.中国生态环境之痛[J].南方, 2007(17).

[5]何玉宏,冯韵东.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环境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e307210b4e767f5acfce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