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作者:李佳楠 来源:《财会学习》 2017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财务预算脱离实际较严重、财务预算调整率和追加率高、对二级单位创收经费监管不到位以及对二级单位资产采购和监管不力等财务监管的问题,本文认为主要是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对财务监管重视度不够,财务监管幅度过大、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以及财务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欠缺,考评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财务监管;高职院校二级单位 一、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现状 ( 一) 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体制与机制 财务监管体系是高校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对二级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管,它涉及高校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具体而言,包括对高校二级单位的预算、收入、支出和有形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管控制。高职院校根据时代特点进行了重新调整,改变了院级行政机关权利过大的状况,权利逐步下放到二级院系,开始实行二级单位管理模式,即院级单位统一管理,二级单位分级管理的模式。在该模式下,院级财务处负责全院财务统一核算工作,负责全院账务管理和账务监管,审批二级单位的预算计划;二级单位自设财务单位,拥有财务管理权,是院校的基本预算单位,对办学经费有权进行统筹安排使用,学院财务处只负责在经费总额承包责任制下按照各系部办学规模对经费总额指标进行核定。同时还负责对二级单位的经费使用进行财务监督和绩效考评。 ( 二) 对二级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的预算包括本级预算和所属单位预算在内的汇总情况。收入既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也包括高职院校经营服务等收入;支出既包括保障机关及所属高职院校基本运行的经费,也包括专项经费。 根据国家政策和高校财务制度的要求,学院财务处负责统筹编制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首先,由财务处制定学院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案,二级单位根据生均拨款的比例按照要求填报预算经费支出申报表、其他收入预算申报表、学费收入预算表、成教学历收入预算表、合作办学分成预算申报表。 ( 三) 对二级单位财务的预算执行情况 高职院校一般采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体制,这种预算体制主要是为了维持收支平衡,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不仅要维持收支平衡,还要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投资收益,进而保证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呈多元化趋势,财务管理目标、预算编制得到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但是实际管理中,有些并未依照预算编制中的内容执行,使成本费用得不到有效控制。 高职院校对二级单位财务的预算执行过程中,首先做好前期准备,按照部门整体预算情况设施方案,采用核查法核查同级财政预算批复执行及部门整体支出情况,着重核查“三公”经费及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情况。 二、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财务监管制度建设上有了显著成效,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管都逐步明确了责任和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些许问题。 ( 一) 财务预算脱离实际较严重 预算就是为了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提前计算估计出的资金支出,也是有目标性的管理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的预算起草和落实活动中有很多的不科学的因素,造成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脱离实际较严重。财务预算的编制以学院财务处所掌握的一系列指标数据作为信息依据进行预测编制,这些信息如果出现偏差,学院的财务预算则会脱离实际。 ( 二) 财务预算调整率和追加率高 预算调整率是预算调整数与年初预算数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年初预算的准确程度及学院财务状况调整不可确定因素的程度。预算调整数率等于年度预算调整数除以年初预算数乘以100%。可以看出预算调整率越低越好,表明预算准确度性高。 目前,高职院校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编制、预算考评都由院财务部门负责完成,这样造成对资金使用效果的了解仅停留在报销的凭证上,无法深入到实际中去。并且预算一般是编制一年执行一年,没有特殊情况中间不会调整,这样就会导致预算计划与实际发展目标相背离,一方面财务部门认为预算编制得很完美,而另一方面使用部门即二级单位却认为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样势必造成学院与二级单位,以及二级单位内不同部门间的对立状况。 ( 三) 财务创收经费监管不到位 目前,随着合作办学的不断深入发展,高职院校“ 开放式”合作办学就成为其最大的办学亮点。由于资金的来源日益多元化,很多二级单位自身筹集的资金及这笔资金的支出有时很难完全纳入预算,也就不在学院预算的管理当中。 由于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二级单位中存在并未设立专门的财务单位,只设立了财务经办人员,而财务经办人员也基本上由行政人员兼任,因此,目前二级单位的普遍状况是并没有十分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参与并监管学院创收经费的管理,加上各二级单位主要是由其负责人说了算,纪检部门、财务处和审计处基本不会派专人核实相关人数和成本是否属实,各二级单位只需要按时上报人数和相关教学成本,上缴学院相关的管理费即可,从而使得这部分创收经费容易产生收入少报漏报,成本虚增等暗箱操作,也很容易滋生二级单位的“小金库”。 三、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 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 管理最重要的是有章可循,高职院校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之所以流于形式,监管方与被监管的二级单位之间大打“人情牌”,根源是制度不够健全。只有用制度管人、制度管事,才能最大限度防止不恰当的人为因素对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就财务监管方面来看,现有的财务监管制度基本为借鉴本院改革前的老制度,略有补充修改,随着学院改革的提速,目前的相关制度体系明显呈现滞后、不适应发展要求,水平受限等局面。根据二级财务监管的需要,应与时俱进地对财务监管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高职院校领导不能单纯强调财务服务功能,在实施过程中要赋予财务部门、内审部门在财务监管方面的权威性,多开展财务管理、财务预测、过程控制、效益分析、监督检查。通过健全学院二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权利、利益。财务监管制度必须能清楚地界定各单位及其负责人的权利,划分职责范围,要在各司其责的基础上实施领导干部问责制,要求二级单位的“一把手”领导要敢于担当,严格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责任制,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违法违纪行为的错误决策予以责任追究,并与干部年终绩效考核、晋升和职称评定挂钩,将财务监管制度的权威性树立起来,将财务监管的内部环境提升起来。 ( 二) 财务监管重视度不够,财务监管幅度过大 高校中制度的执行受监管主体稳定性、管理者决心意志、制度可行性及认知程度等方面影响。高职院校对二级单位存在上述财务监管问题,除监管制度不够健全外,还有对财务监管重视度不够,财务监管幅度过大等原因。 高职院校存在对财务监管的关注度并不高,普遍情况是出现问题之后,才去解决问题,提前预防问题的主动性并不高。再者,内部审计一般能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高职院校也根据发现的问题制定过涉及规范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收支等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暂行办法,但是发现问题有制度可循,整改效果却一直不理想。 ( 三) 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 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监管单位和人员的灵魂在于“独立”,只有独立了,在对财务监管的各个环节的监管过程中就能保证客观、公正,真正意义上发挥监管单位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我国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由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组成,直接服务于高校管理者。高职院校的内审机构要发挥经济监督、评价职能的同时,必须在机构设置上保持充分的独立性。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要求对各项经济活动作出独立的监督和评价,审查财务收支的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时代需要,内部审计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鉴别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性,而是逐步转变为对高校管理部门的经济督查,成为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保障。 总体而言,目前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还属于传统的报账模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很少,财务监管的意识较为缺乏,从而导致了对二级单位财务状况监管不力的局面。财 ( 作者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5d7a82d3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5.html